- 2007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李霞;王霞;
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在实验室15、20、25℃水温下进行培养,其消化道和呼吸树发生了退化现象,根据外部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将夏眠退化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夏眠退化早期,仿刺参可摄食,消化道开始缩小变细,组织结构出现退化现象;夏眠退化中期,仿刺参仍可少量摄食,消化道萎缩现象明显,组织结构退化较严重;夏眠退化晚期,仿刺参不再摄食,消化道萎缩成细线状,组织结构退化严重。呼吸树退化程度较消化道轻,表现为体积变小,但组织结构退化不明显。
2007年02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1 ] - 马悦欣;安军;刘双连;徐高蓉;于书渤;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道内容物进行富集培养,以琼胶为惟一碳源进行平板初筛,摇瓶复筛,得到一株琼胶酶活性较高的菌株HF3。对该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获得突变菌株HF3-04,酶活力从43.0 U/mL增加到48.9 U/mL,提高了13.7%。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琼胶3 g/L,硝酸铵1 g/L,磷酸氢二钠0.5 mmol/L,pH值8.0;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1%,250 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的装液量为110 mL,摇床转速为150 r/m in,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48 h。将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优化后,菌株酶活力达到80.7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65.0%。
2007年02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 司伟;傅洪拓;龚永生;吴滟;
用紫外线灭活红鲫Carassius auratusvar. red精子,诱导建鲤Cyprinus carpiovar. jian进行人工雌核发育,共获得241尾雌核发育子一代鱼。经形态特征初步分类后,取10尾进行RAPD分析,以鉴别雌核发育鱼。用筛选的10种随机引物,均可扩增出建鲤和红鲫的特征条带。扩增结果发现:部分子一代仅出现建鲤特征条带,未发现红鲫特征条带,为雌核发育鱼;部分子一代既有建鲤特征条带,也出现红鲫特征条带,为鲤、鲫杂交鱼。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RAPD技术可高效、准确地鉴别出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鱼。
2007年02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 ] - 郝君;孙效文;孟雪松;冯剑;
利用Tandem Repeats Finder软件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r BAC数据库和ESTs数据库中查找微卫星标记。选取其中22个序列(11个BAC-SSR s序列、11个EST-SSRs序列)设计引物,并将22对引物用于庄河、河北Ⅰ和河北Ⅱ3个群体,均能扩增出产物,其中EST-SSRs有2对引物扩增产物比预期扩增产物偏大,可能是相应基因组中有内含子导致。研究结果表明,EST-SSRs标记要比BAC-SSR s标记的多态性低,其中11个BAC-SSR s和9个EST-SSRs标记有很好的多态性,可以用于红鳍东方鲀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重要经济性状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2007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 王吉桥;程鑫;杨义;王年斌;
在水温为13.0~23.0℃、盐度为32~34、容积为50 L的塑料水箱中,分别放养体重为(1.7±0.7)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0、20、30个,每周过量投喂海带1次,再分别混养体重为(1.8±0.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和5头,不投喂。151 d的饲养结果表明,混养时海胆的特殊生长率(SGR)和成活率依次比同密度单养时高28.46%、2.86%,33.99%、10.35%,25.52%、23.13%;饲料系数降低了1.50%、7.99%和1.85%;刺参的生长及成活率随海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组(30个/箱)刺参的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海胆的密度对刺参的生化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
2007年02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 吴立新;刘瑜;王欣;邓宏相;
研究了体重为(5.42±0.68)g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22.0±0.5)℃下饥饿和再投喂期间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至第30 d时,50%的试验虾死亡;耗氧率降低为初始值的24.15%,并呈现出“急剧下降、稳定、再降低、上升”的阶段性变化;排氨率变化可分为“急剧下降、回升、阶段下降、大幅攀升”4个阶段,试验结束时共上升11.39%。饥饿前14 d内,日本囊对虾以蛋白质和脂肪共同氧化供能,14~30 d完全由蛋白质供能;饥饿7、14 d再投喂组,日本囊对虾的耗氧率及氧氮比均比饥饿结束时大幅增加。
2007年02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 侯俊利;庄平;陈立侨;章龙珍;陈岩;张伟;宋超;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淡水和海水(盐度为28)条件下分别驯养14 d后(水温为20.0±0.2℃),禁食48 h,测定了该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海水和淡水中幼鱼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235.10±37.70)、(202.20±30.12)mg/(kg.h),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幼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94±0.02)、(0.84±0.01)mg/L,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在两种试验条件下,幼鱼昼夜耗氧的变化规律均表现出两个耗氧高峰(8:00、22:00)和两个耗氧低谷(18:00、0:00)。由此可知,经过14 d海水养殖,幼鱼的代谢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耐低氧能力还较弱,而生理规律已经与淡水环境中趋于一致。此外,笔者还将本研究结果与其它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施氏鲟的代谢率高于部分淡水鱼类,但该鱼白天与夜间的平均耗氧率差异不大,其代谢水平变化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
2007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 杜浩;危起伟;刘鉴毅;杨德国;陈细华;朱永久;唐国盘;
研究了苯酚、Cu2+、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8~12日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稚鱼的急性毒性,中华鲟稚鱼的全长为(2.36±0.10)cm,平均体重为0.07 g。结果表明:苯酚对中华鲟稚鱼24、48、72 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97(87~109)、83(73~95)、75(69~83)mg/L和71(64~80)mg/L;Cu2+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1(0.29~0.34)、0.20(0.15~0.27)、0.09(0.08~0.12)mg/L和0.07(0.06~0.10)mg/L;亚硝酸氮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7.05(6.22~8.03)、4.07(1.51~7.88)、3.10(2.07~4.34)mg/L和2.57(2.31~2.85)mg/L;非离子氨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7(0.64~1.07)、0.52(0.44~0.67)、0.43(0.40~0.54)mg/L和0.39(0.30~0.45)mg/L。126 mg/L苯酚浓度组中,中华鲟稚鱼的心率(119±10次/min,n=10)明显快于对照组(106±5次/min,n=10)(P<0.05);0.4 mg/L Cu2+浓度组中,稚鱼的心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20.30 mg/L亚硝酸氮和29.20 mg/L总氨氮浓度组中,鱼的心率分别为(112±4)次/min和(112±7)次/min,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007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4 ] - 任新敏;高大治;姚玉玲;杨峰;刘家富;谢芳靖;
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觅食及产卵时的发声及信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为下大黄鱼发声信号的频谱特性一致,即约在800 Hz频率处有一个明显的谱峰;但不同行为下发声的时域信号差距较大,即觅食时大黄鱼的发声信号都是简单的单脉冲,脉冲间隔大多集中在1~30 ms,脉冲间隔比较小,而产卵时大黄鱼的发声信号则大部分是连续的双脉冲或三脉冲,只有极个别的单脉冲或多脉冲,脉冲间隔则集中在100~130 ms,脉冲间隔要大得多。
2007年02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9 ] - 马先英;林艾光;牟晨晓;
采用不同参数组合对胡萝卜片进行了热风与微波组合的干燥试验,研究了胡萝卜的干燥特性,并用多因素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热风与微波组合干燥胡萝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65℃,微波功率为170 W,转换点物料含水率为60%;用热风与微波组合干燥的干燥速率较常规的热风干燥速率提高1.4倍以上,干制品的质量明显提高。
2007年02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0 ] - 周远红;高天一;董保华;
使用UML建模方法,开发了以综合评价为主的生态产品模糊评价系统。利用生态产品具有不同级别评价指标权重,对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系统评价模型;针对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制定了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动态的且能反映综合评价要求的生态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将该系统应用到水产养殖领域,使养殖机械与养殖环境得到有机的结合,并以水产养殖用的鱼动式投饲机进行实例分析,对其各部件的属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寻求改善环境影响的机会。
2007年02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 ] - 桂英爱;王洪军;郝佳;周军;
对河豚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产生来源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旨在为研究含毒动物体内积累河豚毒素的机制提供一些理论根据。
2007年02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0 ] - 郝贵杰;沈锦玉;潘晓义;
核酸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它克服了传统疫苗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具有许多传统疫苗不可比拟的优点。有关核酸疫苗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核酸疫苗的研究背景、构建过程、作用机理以及疫苗本身具有的优缺点等,同时,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鱼类DNA疫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鱼用DNA疫苗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007年02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0 ] - 袁春营;崔青曼;赵艳珍;韩青动;
采用埋植和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颚器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植大颚器组雌蟹的成熟系数(GSI)和卵细胞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卵巢总R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卵巢发育优于对照组,有2只蟹已进入卵黄发生期,而对照组雌蟹卵巢尚未发育至卵黄发生期。注射大颚器粗提液的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系数、卵巢总R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卵巢发育优于对照组,有4只蟹已进入卵黄发生期,而对照组仅有1只进入卵黄发生期。
2007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 徐俊光;赵小明;白雪芳;李曙光;杜昱光;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两种海洋寡糖(壳寡糖Ⅰ、卡拉胶寡糖)对水稻稻瘟菌Pyricularia oryzae、棉花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聚合度为2~20的壳寡糖Ⅰ对供试的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壳寡糖Ⅰ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壳寡糖Ⅰ可明显抑制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EC50=680 mg/L)和孢子的萌发(EC50=162 mg/L);而聚合度低的壳寡糖Ⅱ(聚合度为2~10)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低;卡拉胶寡糖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对水稻稻瘟菌和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2007年02期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 祖岫杰;刘铁钢;李忠强;肖志国;熊占山;
在水温23~24℃下,测定了体重为(3.20±0.20)~(18.25±0.72)g欧洲丁鱥Tinca tinca的耗氧量、耗氧率,以及体重为(4.20±0.15)~(15.25±0.40)g欧洲丁鱥的窒息点。结果表明:耗氧量与鱼体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式为Y=0.512W0.559(r=0.9903,P<0.05),耗氧率则与鱼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式为Y′=0.3165W-0.283(r=-0.9900,P<0.05);欧洲丁鱥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7:00~9:00和19:00~21:00,低峰值出现在22:00~2:00;欧洲丁鱥的窒息点为(0.360±0.015)~(0.300±0.010)mg/L(以O2计)。
2007年02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