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新;刘奕;周勤;张红涛;
为制定红鳍东方鲀家系配组方案提供可行性指导,利用微卫星标记辅助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的建立,选择34个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进行遗传评估。结果表明:A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6.647 0和0.711 5,B群体的相应值分别为4.647 1和0.646 1,且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0 7,基因流(Nm)为4.679 6,表明红鳍东方鲀群体间存在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所占比例为78.49%,而群体之间仅占21.51%;根据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系统树,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0.82,依据遗传距离的远近将全部个体分成多个分支,不同分支内含有数个个体;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试验群体具备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个体之间拥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以根据个体之间遗传距离制定育种计划,建立家系进行选育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信息构建红鳍东方鲀家系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2015年02期 v.30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 韩英;陈晓婷;王琨;张红;
为研究H-FABP基因在兴凯湖野生和养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各相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根据Gen Bank中已知鲤科鱼类的H-FABP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兴凯湖翘嘴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全CDS区序列(402 bp)、3'UTR区序列(242 bp)和5'UTR区序列(134 bp)共778 bp的c DNA序列。将其提交到Gen Bank中,获得基因登陆号为KJ629286,通过Blast比对发现,兴凯湖翘嘴鲌H-FABP基因的CDS区与鲤Cyprinus carpio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同源性高达91%;氨基酸同源性比对显示,兴凯湖翘嘴鲌H-FABP氨基酸序列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同源性为76%,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为85%;分析野生翘嘴鲌7个组织(鳃、心脏、肠、肝胰脏、肌肉、肾脏、脾脏)以及养殖翘嘴鲌除心脏之外的6个相同组织H-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FABP基因在野生组和养殖组肝胰脏中表达量均为最高,与其他组织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H-FABP基因在野生组和养殖组各相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兴凯湖翘嘴鲌H-FABP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与鲤形目鱼类的同源性更高。
2015年02期 v.3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 石云良;李莉萍;王瑞;梁万文;甘西;黄婷;李健;黄维义;陈明;
前期研究表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力,为了从蛋白分子水平探讨其免疫原性差异的原因,在提取罗非鱼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可溶性蛋白后应用二维差异凝胶电泳(two dimension-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析其表达差异蛋白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这些差异蛋白,并使用DAVID生物学数据库预测经鉴定后获得的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在2D-DIGE电泳上,Ia和Ib两种不同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具有167个表达差异蛋白点,对这些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32种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氧化还原反应、代谢与能量前体物产生、糖代谢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主要参与糖解和糖异生作用、丙酮酸代谢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对蛋白功能的预测表明,GAPGH、半胱氨酸合成酶和锰依赖性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与免疫和疫苗研发相关。本研究首次证实,罗非鱼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存在较多的表达差异蛋白,部分表达差异蛋白的功能与免疫和疫苗研发相关,这可能与链球菌免疫原性有直接关系,但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2015年02期 v.30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 裴爱君;杨艳津;秦艳杰;赵祥吉;闫喜武;李霞;王福景;
采用反转录PCR(RT-PCR)与c 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法首次从壳长为28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外套膜中克隆出RP2基因(Gen Bank登录号:KF826881)。结果表明:RP2基因c DNA序列长度为1158 bp,包括62 bp的5'端非编码区,41 bp的3'端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1053 bp,编码350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TBCC(57aa~175aa)和CARP(65aa~102aa)保守结构域,并为非跨膜糖蛋白;经Blast同源性比较表明,菲律宾蛤仔RP2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相似性较高(56%),与高等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和节肢动物各模式动物之间的相似性为43%~53%,与非洲眼线虫Loa loa的相似性较低(33%);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雄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在鳃、水管和外套膜组织中次之,在斧足和闭壳肌中表达量极少,在雌性性腺中无表达。研究表明,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各组织中的表达较为广泛,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无脊椎动物RP2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5年02期 v.30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 ] - 许国晶;王超;孟庆磊;刘峰;刘飞;陈秀丽;
为克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 IgR基因,本研究中借助于NCBI、Blast等数据库及Primer Premier 5.0、DNAMAN等生物软件,利用CODEHOP法设计了简并引物,并对克隆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用CODEHOP法设计的简并引物特异性强,试验成功率高;草鱼p IgR基因属于整个脊椎动物的p IgR基因群,与鲤Cyprinus carpio同源性最高,为84%。
2015年02期 v.30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 窦妍;丁君;曲凌云;刘志敏;王轶南;穆晓虎;常亚青;
以黄海和渤海代表性刺参养殖池塘秋、冬季海水和沉积物基因组DNA为模板,以细菌16S r 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16S r DNA文库并进行测序分析,研究了秋、冬季刺参养殖池塘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海水和沉积物中主要包括11个门类的细菌,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黄海和渤海刺参养殖池塘海水和沉积物中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变形菌比例>48%);用Shannon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析细菌的多样性,黄、渤海刺参养殖池塘中,冬季沉积物细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014 89和0.016 50,Shannon指数均最高,分别为6.312和5.695。研究表明,黄海和渤海刺参养殖池塘中,冬季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均最高。
2015年02期 v.3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 刘青;崔延超;李双宇;付泉洁;揣洁;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2015年02期 v.30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 林东明;许柳雄;叶旭昌;王学昉;朱国平;
根据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在印度洋公海撒雅德玛哈浅滩(Saya de Malha Bank)进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随机采集的208尾丝尾红钻鱼Etelis coruscans(叉长383~866 mm)样本,进行了耳石质量(WO)及其耳石长(长轴,OTL)、耳石宽(短轴,OW)、背长(ODL)、背高(DH)、背喙长(DRL)和腹喙长(VRL)等形态指标参数的测定,初步研究了该种群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丝尾红钻鱼左右矢耳石的长度和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或一致性偏差(P>0.05),耳石呈缺刻卵圆形,凸面有沟裂,凹面核心区表面平坦;背部和腹部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轮缺刻;腹喙比背喙长且粗壮;耳石长轴(OTL)为9.85~20.76 mm,短轴(OW)为5.03~10.88 mm;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VRL)相对尺寸变化较大,而宽度指标(OW、DH)相对尺寸变化较小;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相对尺寸变化趋势不稳定,而宽度指标相对尺寸变化趋势平缓;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短轴生长比其长轴生长稳定,短轴与耳石质量的回归关系最高,并且与鱼体叉长的关系基本符合正相关关系。因此,丝尾红钻鱼的耳石短轴更适合用于耳石形态生长与耳石质量及鱼体生长关系的研究。
2015年02期 v.30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单莉娟;向阳;李霞;王茂林;秦艳杰;吴迪;白丽雯;
采用组织块法对体质量为120~140 g的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脾组织细胞进行短期培养并对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 H为7.2、温度为25℃的条件下,松江鲈脾组织细胞在含有20%南美胎牛血清(FBS)、人碱性成纤维样细胞生长因子(b FGF)、硫酸软骨素、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迁出细胞有悬浮和贴壁两种形式;悬浮细胞为圆形和椭圆形,贴壁细胞呈变形细胞样和成纤维细胞样;利用悬浮细胞进行的染色体分析显示,松江鲈的染色体数2n=40,核型公式为14m+10sm+16t。本研究结果为松江鲈脾组织细胞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并初步建立了利用短期培养的脾组织细胞制备染色体的方法。
2015年02期 v.30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 丁文君;丁君;孟凌峰;
为研究环境中Cu(Ⅱ)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5月龄和15月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dius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对Cu(Ⅱ)浓度的限定值设置试验浓度,测定中间球海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壳中Cu(Ⅱ)蓄积量。结果表明: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死亡率明显增加,Cu(Ⅱ)对中间球海胆的24 h LC50为0.247 mg/L;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Cu(Ⅱ)对SOD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u(Ⅱ)对各浓度组内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30 d时各浓度组CAT活性均降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升高趋势,30 d时各浓度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内Cu(Ⅱ)对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各浓度组内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中间球海胆壳对Cu(Ⅱ)的蓄积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Cu(Ⅱ)对海胆的生理影响研究及利用海洋生物方法检测海洋中Cu(Ⅱ)污染的情况提供参考。
2015年02期 v.30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 孙裔雷;王荻;刘红柏;
为了将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应用于虹鳟养殖生产,探讨了复方中草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为(17±1)℃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00.0±1.5)g的1+龄虹鳟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20尾鱼,每组设1个平行,饲养在室外循环水圆形水泥池(直径6 m)中。两个试验组鱼分别投喂添加茵陈、板蓝根等(复方一)和添加紫草、金银花等(复方二)的全价饲料,对照组鱼只投喂全价饲料,共饲养30 d。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的血清、肝脏、脾脏、肾脏,测定各组织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虹鳟肝脏中SOD活性均上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方一试验组肝、脾和肾脏中NO含量,脾脏中i NOS活性以及血清中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GSH-PX活性也相应提高;复方二试验组肾脏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方一较复方二能更有效地提高虹鳟的抗氧化能力。
2015年02期 v.30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0 ] - 罗青;陈昆慈;赵建;洪效友;朱新平;史燕;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鳢的经济性状和杂交优势,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乌斑鳢C.argus♀×C.maculata♂和斑乌鳢C.maculata♀×C.argus♂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其肌肉品质。结果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斑乌鳢平均含肉率分别为68.24%、71.34%、70.71%、70.18%;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粗蛋白质含量为20.6%~21.4%,粗灰分含量为1.2%~1.5%,水分含量为76.1%~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38.87%,其中乌斑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研究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乌斑鳢蛋白质营养水平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相当,但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所体现的肌肉品质则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
2015年02期 v.30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0 ] - 周玮;曹芹;王祖峰;胡晓洁;张津源;刘剑波;
为研究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45±5)g、体长为(10±1)cm的刺参270头,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蛋氨酸硒,使饲料中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分6组进行投喂试验,饲养60 d后测定刺参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硒添加量从0增加到1.0 mg/kg,刺参的体长特定增长率从0.11%/d提高到0.34%/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从0.18%/d提高到0.46%/d,均呈上升趋势;肠质量从1.67 g提高到2.21 g;相对消化道质量从0.032 3提高到0.037 0;脏壁比从0.060 8下降到0.051 7。研究表明,蛋氨酸硒可明显促进刺参的消化、生长,且随着蛋氨酸硒含量的增加,促进消化、生长的效果越好。
2015年02期 v.30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王贵滨;郭振宇;高岳;林研彤;李智博;祁艳霞;胡玉才;赵前程;
对大连地区圈养、浅海和深海3种养殖方式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7.11、96.15、258.40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营养成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功能成分(多糖、胶原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刺参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灰分含量最低;圈养刺参的多糖含量最高,且含有较高的氨基糖和糖醛酸,而深海刺参的胶原蛋白含量最高;3种养殖方式下,刺参的脂肪酸含量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深海刺参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高,尤其是EPA;3种养殖方式下,刺参的谷氨酸含量均最多,圈养刺参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方式下,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者加工和消费者购买刺参提供参考。
2015年02期 v.30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 万玉美;赵春龙;崔兆进;赵海涛;付仲;赵雅贤;杨超臣;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和池塘两种养殖模式下刺参Apostichopus joponicus体壁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差别,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刺参(体质量约为200 g)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鱼礁组刺参体壁的粗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二者的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礁组刺参体壁的Na和Mg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Ca、Fe、Cu、Mn含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鱼礁组刺参体壁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池塘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苏氨酸外,鱼礁和池塘组刺参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值均小于1,二者的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礁组脂肪酸中仅C16:1和C20:5n3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养殖模式会影响刺参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人工鱼礁区养殖的刺参,其营养价值优于池塘养殖刺参。
2015年02期 v.30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7 ] - 聂家全;董晓慧;谭北平;迟淑艳;杨奇慧;刘泓宇;章双;
为研究甘氨酸锰(GMn)和羟基蛋氨酸锰(HMn)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抗氧化功能和矿物元素沉积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4、8、16、32 mg/kg(以锰计)的甘氨酸锰或羟基蛋氨酸锰分别制成11种试验饲料,在水温为(28±2)℃条件下,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2.26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8周。结果表明:(1)对照组(不添加锰)的增重率(WGR)显著低于锰添加组(P<0.05),两个锰添加组的WGR均随锰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以WGR为判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以GMn和HMn为锰源时,石斑鱼对饲料中锰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9.04、12.87 mg/kg,GMn的生物利用率相当于HMn的1.78倍。(2)石斑鱼肝脏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减少;以肝脏Mn-SOD活性为判据,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出,以GMn和HMn为锰源时,石斑鱼对饲料中锰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21.15、20.61 mg/kg。(3)石斑鱼脊椎骨和全鱼的锰含量随饲料中锰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脊椎骨的铁含量显著高于锰添加组(P<0.05),脊椎骨和全鱼的铁含量随饲料中锰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减少(P<0.05)。研究表明,当饲料中锰含量满足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需要时,进一步补充有机锰源对其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甘氨酸锰的生物利用率高于羟基蛋氨酸锰,而两种锰源的抗氧化能力相似。
2015年02期 v.30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9 ] - 崔培;范泽;李建;金诗语;季延滨;尤宏争;韩雨哲;
为研究白藜芦醇对血鹦鹉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水平白藜芦醇的饲料(0、40、80、120、160、200 mg/kg)饲喂体质量为(11.60±0.80)g的血鹦鹉14 d。试验设6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鱼,分别于第7天和第14天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饲喂7 d时,120 mg/kg组试验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饲喂14 d时,40、80 mg/kg组试验鱼CAT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LZM、ALT、AST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白藜芦醇可提高血鹦鹉肝脏抗氧化能力,减轻肝损伤,提高溶菌酶活力,建议添加量为120 mg/kg,连续喂食7 d。
2015年02期 v.30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 洛昊;冯志权;金照光;孙富强;刘亚柳;包宏伟;段新玉;许妍;马明辉;
为掌握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海岸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于1999—2013年对该保护区海域开展了连续15年的生态调查工作。结果表明:保护区浮游植物共计3门23科43属136种,其中硅藻116种,甲藻19种,金藻1种;种类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优势种年际变化差异极显著;15年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出现两个高峰期;种类数年际变化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65,P<0.05),而年际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21,P<0.05),这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主要因素为p H和盐度;浮游植物种类数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53,P<0.05),这可能与两者间的捕食关系有关。
2015年02期 v.30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 ] - 俞微微;刘俊荣;沈建;丛海花;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为研究对象,对其热风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扇贝样品经处理后于45、55、65、75℃温度下进行热风干燥,监测样品的质量变化,所采取的监测频率为干燥开始的第1小时监测4次,第2小时监测2次,第3小时后每小时监测1次,所有的干燥过程都处于降速阶段,并用薄层干燥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选用Henderson-Pabis、Wang and Singh、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5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平均偏差(eave)、卡方检验("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平均偏差(P)的大小,来检验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在45、55、65、75℃干燥温度下,Henderson-Pabis、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4个模型有效;进一步分析4个模型中模型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其中Henderson-Pabis、Page、Newton 3个模型参数中含有干燥温度为变量的通式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干燥温度在45~75℃时的干燥进程,3个通式模型依次为MRH=0.9673exp[-(7×10-5T-0.0009)]t、MRP=exp(-0.00323t0.0039T+0.7727)和MRN=exp[-(7×10-5T-0.0008)]t。
2015年02期 v.30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张金海;
为建立一种检测咸鱼中正己醛含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咸鱼中正己醛含量样品前处理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和筛选。结果表明: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的最优条件是,溶剂为蒸馏水,加水量为样品量的3倍,振荡时间为30 min,加热温度为56℃,时间为40 min;在此最优前处理条件下对测定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正己醛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2~100μg,回收率为89%~105%。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可用于实验室检测咸鱼中正己醛含量。
2015年02期 v.30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 邵知扬;李智博;董淑梅;赵前程;祁艳霞;李伟;
对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皂苷粗提物进行初步纯化,并对所得产物的抑菌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初步纯化紫蛇尾皂苷粗提物,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总皂苷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活性,采用比色法和MTT法分别测定α-葡萄糖苷酶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紫蛇尾皂苷纯度增加至48.57%;皂苷粗提物及纯化物的抑菌活性表现一致,均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纯化物的抑菌效果略强;皂苷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明显,大孔树脂95%乙醇洗脱所得纯化物的抑制率达到94.62%;皂苷粗提物及纯化物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均表现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大孔树脂60%、75%、95%乙醇洗脱所得纯化物的浓度为300μg/m L时,细胞抑制率均高达97%以上。研究表明,紫蛇尾皂苷粗提物及纯化物均表现出了很强的选择性抑菌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且纯化物的活性增强。
2015年02期 v.30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 钱卫国;王伟杰;叶超;卢克祥;
集鱼灯的合理配置是光诱渔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根据"岱远渔807"光诱渔船的集鱼灯布置参数,对该船的水中照度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渔船集鱼灯总功率为130 k W时,10 l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为55 m,水深方向不超过25 m,0.1 l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为190 m,最深可至40 m水深;当总功率减为65 k W时,等照度曲线所在水层仅减少5 m左右;以0.01 lx为诱集鱿鱼的最低照度,增加一倍的集鱼灯功率,照度在水平方向上约能增加18.6%的有效诱集距离。研究表明,从集鱼灯的配置情况来看,"岱远渔807"渔船目前的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如能将灯高增大0.5 m,照度则可增加4.1%的有效水体体积,茎柔鱼较为活跃的照度范围为0.2~1.0 lx。
2015年02期 v.30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