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 斑马鱼Tg(Crystal-pro-gsdf-2A-egfp)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郭安宁;关桂君;王映;孙凯庆;陈良标;

    为研究性腺体衍生因子基因(gsdf)在斑马鱼Danio rerio精巢发育过程中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模型,提取了斑马鱼精巢总RNA,逆转录合成c DNA,并以其为模板,用RT-PCR法扩增得到gsdf基因,构建了以小鼠gamma-crystalin启动子启动的斑马鱼gsdf基因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融合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Tg (Crystal-pro-gsdf-2A-egfp),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注射该质粒至1细胞期的斑马鱼受精胚胎中。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19尾能在眼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F0代斑马鱼,将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斑马鱼同野生型(WT)非转基因斑马鱼杂交,最终获得能特异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F2代,且gsdf基因能在斑马鱼眼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并稳定遗传。研究表明,在斑马鱼上建立的Tg (Crystal-pro-gsdf-2A-egfp)转基因品系,为研究和观察斑马鱼精巢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2018年06期 v.33 683-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8 ]
  • 低氧胁迫与常氧条件下斑马鱼鳃中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的表达差异比较

    狄治朝;周涛;许强华;

    为研究斑马鱼热休克蛋白(HSP)应对低氧胁迫的生物学功能,对低氧胁迫与常氧条件下斑马鱼Danio rerio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低氧胁迫与常氧条件下斑马鱼鳃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参与比较的斑马鱼鳃转录组测序中,共找到80个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在低氧与常氧条件下鳃中热休克蛋白家族中有28个基因表达呈明显变化,其中16个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 05),12个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 05); Hsp47基因是低氧胁迫下表达量增加最明显的热休克蛋白基因,Hsp90ab1基因是低氧胁迫下唯一表达量升高的大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低氧胁迫下Hsp47在鳃、肌肉中的表达极显著升高(P<0. 01),Hsp90ab1在鳃、皮肤和肌肉中的表达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 05或P<0. 01);不同低氧浓度胁迫下斑马鱼鳃中HSP47和HSP90ab1蛋白表达均呈现显著增加(P<0. 05)。研究表明,HSP47和HSP90ab1可能是斑马鱼低氧应激中最重要的热休克蛋白成员,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

    2018年06期 v.33 690-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2 ]
  • 盐度应激下刺参4个转运相关基因的适应表达研究

    蒋亚男;田燚;李晓雨;商艳鹏;常亚青;

    为研究急性低盐18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盐度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盐度30为对照组,72 h为1个盐度波动周期,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进行了刺参(16. 93 g±3. 08 g)不同组织不同时间段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16a13 (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13,SLC16a13)基因、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6a8 (Solute Carrier Family 6 Member 8,SLC6a8)基因、甲壳素受体蛋白(Fibrinogen 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FIBCD1)基因和AMPA型谷氨酸受体1 (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AMPA Type Subunit 1,Gria1)基因4个与盐度调节有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LC16a13、SLC6a8、FIBCD1、Gria1基因均在刺参不同组织中检测到且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这4个基因在刺参体腔液、肠、呼吸树中均有表达;在6、12、48 h时,刺参体腔液中SLC16a13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在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在1. 5、3 h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在其余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在72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在呼吸树组织中,该基因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上调(P<0. 05),在72 h表达量达到最高;试验过程中,SLC6a8基因在体腔液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 05);总体上FIBCD1基因在体腔液中表达最高,在呼吸树中次之,在肠中最低;总体上Gria1基因在肠组织中表达最高,在体腔液中次之,在呼吸树中最低。本研究结果为刺参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

    2018年06期 v.33 696-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 红鳍东方鲀鳍细胞系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研究

    王缙云;李霞;秦艳杰;李状状;张晓雨;梁艳;姜志强;

    为研究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鳍细胞系对该鱼病毒病诊断和治疗的影响,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启动红鳍东方鲀鳍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传代培养,目前红鳍东方鲀鳍细胞传至40代,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原代培养和早期传代培养使用的培养基为添加了20%胎牛血清的DMEM/F12高糖培养基,添加的生长因子分别为终浓度为10 ng/m L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终浓度为20 ng/m L的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终浓度为20μg/m L的硫酸软骨素,30代以后使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将细胞于25℃、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结果表明: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0~2d内处于潜伏期,2~4 d时进入对数期,4~5 d时进入平台期,5 d后开始转入衰退期;红鳍东方鲀鳍细胞系的倍增时间为50. 24 h;细胞经超低温保存60 d,解冻复苏后测定其存活率为80%;经微卫星位点扩增,凝胶电泳后的条带证实细胞系来源于红鳍东方鲀。研究表明,红鳍东方鲀鳍细胞系的建立丰富了鱼类细胞系的种类,也为红鳍东方鲀病毒病的研究及疫苗制备等提供了数据资料。

    2018年06期 v.33 703-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 密云水库长额象鼻溞的种群动态研究

    高梦婵;李治;张清靖;曲疆奇;李毅超;刘青;

    为研究南水北调后密云水库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监测该水库水体浮游动物的状态,于2014—2017连续4年在密云水库进行了水样采集,对象鼻溞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密云水库象鼻溞种群密度总体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象鼻溞种群动态的月变化,4年间均为4月和11月较低,而高峰值有所不同,在2014—2016年,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种群数量的高峰均集中在8、9月份,即夏末秋初时节达到数量峰值,2017年种群变化明显不同,高峰期提前为5月,平均密度高达31. 7 ind./L,6月密度又急剧降低,之后象鼻溞种群密度又回升并趋于平缓;象鼻溞在密云水库不同区域中的水平分布各不相同,水库中心区域密度最高,4年平均值为7. 5 ind./L,其次为燕落区域,4年平均值为4. 8 ind./L,白河坝区域密度最低,4年平均值为2. 7 ind./L;象鼻溞在密云水库深水区域中的垂直分布变化明显,除11月底层水域数量高于表、中层外,其他月份种群主要分布在表、中层。研究表明,2015年9月密云水库实施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以来,对水库中象鼻溞种群密度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水库生态结构逐步趋于稳定状态。

    2018年06期 v.33 709-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 饲料中添加不同藻粉对非洲王子鱼生长、体色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崔培;盛叶婷;杨燕菁;孙金辉;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藻粉对非洲王子鱼Labidochromis caeruleus生长、体色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8. 76±0. 51) g的非洲王子鱼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分别投喂不添加藻粉(对照)、添加盐藻Dunaliella salina粉、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粉(3种藻粉的添加量均为1%)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45 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裂壶藻能有效提高非洲王子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效率(P<0. 05),而盐藻、小球藻对非洲王子鱼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P> 0. 05);添加1%裂壶藻后,非洲王子鱼体表b*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 05);添加3种藻粉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P<0. 05);添加裂壶藻能显著提高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ACP)活力(P<0. 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裂壶藻可使非洲王子鱼生长、体色和免疫功能达到最佳效果。

    2018年06期 v.33 716-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 复方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路晶晶;郭冉;齐国山;李雪鹤;贾高旺;夏辉;杨品贤;王小瑞;

    为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D0),将白术、甘草、当归、山楂、陈皮、防风、五味子、茯苓等16种中草药按中医配伍理论设计出4组中草药配方,并将4种配方中草药经砂锅熬煮后的汤药按一定量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2%)作为试验饲料(D1、D2、D3、D4); 5组饲料分别投喂平均体质量为10 g的大菱鲆幼鱼8周,研究4种复方中药添加剂对大菱鲆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D1、D3、D4试验组鱼的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D0)无显著性差异(P>0. 05),仅D2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D0、D3、D4组显著性增高(P<0. 05),而饲料系数(FCR)较D0组有显著性降低(P<0. 05); D1组鱼的脏体比(VI)显著高于D0组(P<0. 05),其他组与D0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5);血液指标中,D1、D2、D3组鱼体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 05),且D1组显著高于D2、D3组(P<0. 05),D1组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D0组(P<0. 05),D4组显著低于D0组(P<0. 05),D2、D3组与D0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5);在消化指标的检测中,D4组鱼的前肠脂肪酶(LPS)显著低于D0组(P<0. 05),其他各组与D0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5); D3组鱼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力显著高于D0组和D1、D4组(P<0. 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 D3组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 05);各组鱼的T-SOD活力与溶菌酶(LZM)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自制的4组复方中草药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大菱鲆的生长,但在其他指标方面,4组配方中草药作用效果各有所长; D1、D2组复方中草药在提高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等指标中作用显著,以D2组中草药效果最佳; D4组复方中草药调节血脂作用显著,可显著降低大菱鲆血浆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D3组复方中草药可通过显著提高大菱鲆血清中过氧化物酶活力提高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2018年06期 v.33 72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8 ]
  • 饲料中不同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张宝龙;曲木;暴丽梅;白东清;段霁航;翟胜利;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叶酸、维生素B_(12)(VB_(12))水平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以900尾体质量为(31. 84±0. 05) g的健康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组,每组设3个重复,以叶酸(0. 15%、0. 30%、0. 45%)、VB_(12)(0. 05%、0. 10%、0. 15%)为影响因素,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中的"3×3因子设计"法,配制9种饲料,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作为对照组,用10种饲料饲喂试验鱼56 d后,测定其对黄颡鱼生长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因素水平固定的情况下,黄颡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另一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饲料系数呈降低趋势;在叶酸/VB_(12)水平为0. 45%/0. 15%时,黄颡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在叶酸/VB_(12)水平为0. 45%/0. 15%时,血清及肝脏中补体C3、补体C4含量最高,NO含量、NOS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添加叶酸和VB_(12)可有效促进黄颡鱼生长,增强其免疫力,综合黄颡鱼生长、免疫力和饲料成本分析,建议饲料中叶酸/VB_(12)添加水平为0. 45%/0. 10%。

    2018年06期 v.33 729-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5 ]
  • L-肉碱对胖头鱥肌肉细胞和草鱼性腺细胞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郑男;王秋举;马悦;于婷;陈玉珂;刘洪键;张东鸣;

    为研究L-肉碱对胖头鱥Pimephales promelas肌肉细胞(FHM)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GCO)抗氧化酶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两种鲤科鱼细胞FHM和GCO为研究对象,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肉碱(0、0. 001、0. 01、0. 1、0. 5、1、5 mmol/L)分别孵育FHM细胞6 h、GCO细胞12 h,采用生物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肉碱对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 01~5 mmol/L L-肉碱组FHM细胞SOD、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仅5 mmol/L L-肉碱组GCO细胞SOD、CAT、GPX、γ-GC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与对照组相比,L-肉碱组FHM细胞Cu 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 05),0. 5、1、5 mmol/L L-肉碱组GCO细胞Cu 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 05); 0. 01~5 mmol/L L-肉碱组FHM细胞CAT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 05),所有L-肉碱组GCO细胞CA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 05); 0. 5mmol/L L-肉碱组GCO细胞GPX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 05);仅0. 1 mmol/L L-肉碱处理FHM细胞GCLC mRNA相对表达量水平显著上调(P<0. 05),L-肉碱添加范围为0. 5~5 mmol/L时,GCO细胞GCLC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 05)。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L-肉碱能明显上调FHM和GCO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细胞培养基中推荐L-肉碱的适宜添加浓度为0. 1~1 mmol/L。

    2018年06期 v.33 736-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8 ]
  • 3种多芳环烃在海胆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魏海峰;田山川;刘长发;

    为研究多芳环烃(PAHs)在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系统认识其动力学参数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拟合虾夷马粪海胆(壳直径2.0 cm±0.3 cm)对3,4-苯并[a]芘、9,10-二甲基蒽、3-甲基菲3种PAHs的生物富集过程,通过非线性拟合获得海胆对3种多环芳烃的吸收速率常数(K_1)、释放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因子(BCF),以及平衡状态下海胆体内3种多环芳烃的含量(C_(max))、生物学半衰期(t_(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海胆对3,4-苯并[a]芘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59.1、0.152、136.5、11.788μg/g和6.36 d;海胆对9,10-二甲基蒽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12.3、0.228、54.05、4.383μg/g和6.32 d;海胆对3-甲基菲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18.16、0.113、88.1、12.407μg/g和7.6 d;在5μg/L浓度条件下,海胆对3种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进行比较,依次为3,4-苯并[a]芘(14 d BCF=220)>3-甲基菲(14 d BCF=128.4)>9,10-二甲基蒽(14 d BCF=84.0)。研究表明,海胆对浓度为1、5、20μg/L的3,4-苯并[a]芘、浓度为5、100μg/L的3-甲基菲、浓度为5、10、50μg/L的9,10-二甲基蒽的生物富集过程均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

    2018年06期 v.33 74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 用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培养法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古倩怡;岑黔鸿;李袁源;何凯;陈研茹;陶吉鸿;殷安齐;李洪武;

    为研究环境友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型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联合培养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卤虫和小球藻联合培养对养殖废水中悬浮物、氨氮和总磷处理效果的试验,试验设0 (空白)、100、200、400 ind./L 4个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组。结果表明: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处理养殖废水第7天时悬浮物含量降至最低,各试验组与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第17天时400 ind./L卤虫密度组氨氮去除率高达93. 53%,200 ind./L卤虫组总磷去除率达91. 39%;卤虫生长试验显示,在养殖废水中虫藻联合培养的卤虫体长从第5天开始显著高于海水组(P<0. 05);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培养处理养殖废水,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超过90%,最佳试验组为200ind./L卤虫组。本研究结果为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开拓了新途径,并能切实应用于生产实践。

    2018年06期 v.33 749-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3 ]
  • 1龄三角帆蚌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张根芳;张文府;罗雨;方爱萍;叶容晖;程霄玲;任岗;杨受保;

    为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随机选取1龄三角帆蚌120只,测量其壳长(x_1)、壳高(x_2)、壳宽(x_3)、全高(x_4)和体质量(y)等5个数量性状参数,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龄三角帆蚌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三角帆蚌体质量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大,为0.479,而壳高、壳宽与全高主要通过壳长间接影响体质量;壳长、壳高、壳宽、全高等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33,表明本研究中所列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重点性状,其他形状影响相对较小;壳长对体质量的综合决定系数最大,为0.641,是这些性状中理想的选育目标性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57.919+12.195x_1+5.266x_2+22.613x_3+4.920x_4。本研究结果可为三角帆蚌选择育种提供数据资料。

    2018年06期 v.33 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 黄缘闭壳龟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

    杨贵强;李文通;林泉;郑煌;姜娜;马志宏;袁丁;

    为确定影响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随机选取1、2、3龄的黄缘闭壳龟为试验对象(每个年龄组120尾),测量其体质量(y)、背甲长(x_1)、背甲宽(x_2)、背甲高(x_3)、甲桥斜高(x_4)、腹甲长(x_5)、腹甲宽(x_6)、甲桥长(x_7)、喉盾宽(x_8)、肱盾宽(x_9)、胸盾宽(x_(10))、股盾宽(x_(11))、肛盾宽(x_(12))、喉盾缝长(x_(13))、肱盾缝长(x_(14))、胸盾缝长(x_(15))、腹盾缝长(x_(16))、股盾缝长(x_(17))和肛盾缝长(x_(18))19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获得相关回归方程,对不同年龄组间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龄组龟甲桥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较大,2龄组龟肱盾宽和背甲长对体质量的影响较大,3龄组龟肱盾宽对体质量的影响较大;1、2、3龄龟第一主成分由大至小依次综合为增重因子、背甲增长因子、腹甲增长因子→增重因子、腹甲增长因子→腹甲增长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_1~x_(18)),建立了黄缘闭壳龟不同年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_A=-21.193+13.874x_7+4.834x_(10),y_B=-60.626+24.880x_9+11.750x_1-34.040x_(16),y_C=223.604+145.260x_9-153.201x_8-33.241 x_5,式中y_A、y_B、y_C分别为1、2、3龄组龟的体质量(g)。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缘闭壳龟良种选育的具体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8年06期 v.33 760-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 用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测定水产品中多种麻醉剂

    翟纹静;朱振华;王莉莉;徐振东;

    为建立能同时快速高效的检测水产品中多种麻醉剂的检测方法,以水产品中丁香酚、甲基丁香酚、异丁香酚、乙酸丁香酚酯、甲基异丁香酚、乙酸异丁香酚酯和三卡因7种麻醉剂为检测对象,采用硅胶固相萃取柱,HP-5MS UI毛细管色谱柱,电子轰击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了相关检测,建立了能同时检测这7种麻醉剂的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质谱仪(GC-MS/MS)分析方法。结果表明:0~100μg/L范围内7种麻醉剂的浓度和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确定了GC-MS/MS方法的检出限为2. 0μg/kg,定量限为5. 0μg/kg,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3. 93%~119. 97%,且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符合GB/T 27404-2008要求。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GC-MS/MS检测方法线性相关性良好、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要求,能够满足对水产品中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2018年06期 v.33 769-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3 ]
  • 鲫听觉特性研究

    王羿宁;于江南;庄鑫;李泓泉;刘宏超;于晓明;李敬尧;张国胜;

    为了解鱼类的听觉特性,以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利用心电图(ECG)法和听觉脑干反应(ABR)法分别研究了体质量为262. 6~321. 8 g鲫的听觉阈值,通过在鱼体内插入电极,分别记录20尾鲫的心电图信号和听觉诱发电位,绘制出听力曲线,并分析比较了两种电生理听觉阈值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ECG法测得鲫听觉敏感频率范围为300~1000 Hz,最敏感频率为800 Hz,对应的听觉阈值为(70. 00±0. 55) d B;采用ABR法测得鲫听觉敏感频率范围与ECG法相近,最敏感频率相同,但对应的听觉阈值为(76. 00±0. 50) d B,采用ABR法所测数值略高于ECG法,总体相差约为(3. 50±0. 75) d B,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ABR法操作简便,数据精确,但对环境要求较ECG法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中国淡水鱼类的听觉特性,以及发展淡水音响驯化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2018年06期 v.33 775-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扇贝裙边ACE抑制肽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血压活性研究

    李晶晶;尤海琳;张亚飞;李敏;赵慧;胡建恩;卢航;

    为研究扇贝裙边ACE抑制肽的结构及其降血压效果,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裙边酶解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凝胶色谱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ACE抑制肽组分进行分离纯化、ESI MS/MS鉴定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经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的组分F5和F7具有ACE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4、1.7 mg/m L;通过两次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F5-3-3,经质谱解析筛选出的肽段Val-Trp(VW)具有ACE抑制活性,其IC_(50)为86.9μmol/L;用扇贝酶解液经超滤获得的相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组分灌胃雄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8 d,灌胃第9天时,SHR的心脏收缩压(SBP)达到172 mm Hg,之后心脏收缩压基本保持恒定且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停止灌胃7 d内,多肽处理组SHR的心脏收缩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仍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扇贝裙边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可作为研发降压药物或保健食品的良好原料。

    2018年06期 v.33 782-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5 ]
  • 牡蛎ACE抑制肽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果及其性质研究

    张可佳;张胜男;祁艳霞;赵前程;李智博;

    为研究食源性海洋天然ACE抑制肽的体内降血压效果,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原料,采用脱盐、二次酶解、超滤等工艺方法,制备相对分子质量3000以下的牡蛎ACE抑制肽,对其抗消化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吸水性、吸油性和溶解性等性质进行研究,并通过雄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进行灌胃试验(28 d),研究牡蛎ACE抑制肽的降血压作用。结果表明:用二次酶解法制备的牡蛎肽粉中多肽含量为66. 7%,糖分为18. 2%,灰分为6. 31%,且含有44. 28%的必需氨基酸和14. 17%的疏水性氨基酸,17种氨基酸组成良好,表明制备的牡蛎ACE抑制肽纯度较高,牡蛎ACE抑制肽具有良好的消化稳定性,其吸油能力比吸水能力强,不同p H (6~10)和温度(50~90℃)下溶解性较好;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第21天时牡蛎ACE抑制肽组SHR心脏收缩压(SBP)降到最低值,为(161. 56±16. 63) mm Hg,之后基本保持恒定且极显著低于空白组(P<0. 01),停止灌胃ACE抑制肽6 d内,ACE抑制肽组SHR的心脏收缩压与空白组相比仍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 01)。研究表明,牡蛎ACE抑制肽的降压体制在体内能发挥较好作用并能持续性稳定血压,可作为海洋天然活性肽被开发和利用。

    2018年06期 v.33 78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6 ]
  • 不同温度及气体条件对密封包装海湾扇贝活品品质的影响

    潘澜澜;林成新;张国琛;曲敏;杨晓桐;母刚;路婷婷;高晓晴;

    为延长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活品贮运过程中的存活期,将净化暂养后的海湾扇贝在生态冰温(0℃)及低温(5℃)条件下采用真空、充氧、空气3种密封包装,探讨了不同包装方式及温度对海湾扇贝活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密封包装的海湾扇贝,在0℃条件下保存比在5℃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延长存活时间和提升感官品质,尤其3 d时0℃条件下的菌落总数增长速率明显缓于5℃时,温度条件对海湾扇贝品质影响明显; 0℃条件下,充氧包装的海湾扇贝无水保活效果最好,第11天时扇贝出现死亡,第15天时全部死亡,其感官评价分值在5 d内接近满分;真空包装的海湾扇贝,第4天时出现死亡,第7天时全部死亡,其死亡时质量失重率为16. 65%,色度差为1. 68%,糖原含量为6. 41 mg/g,虽然其质量失重率、色度差和糖原变化保持较好,但其感官评价3 d后分值下降明显。综合各指标变化,0℃充氧包装有利于延长海湾扇贝的存活期,能够有效保持海湾扇贝活品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活品海湾扇贝密封包装保活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参考。

    2018年06期 v.33 795-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 獐子岛海洋牧场秋季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

    王欢欢;毕福洋;曹敏;汤勇;

    为准确评估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量,科学评价人工鱼礁的建设效果,2016年11月12日利用獐子岛科研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鱼探仪系统(Simrad EK60型,120 k Hz、200 k Hz,挪威)结合定置网具对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深水鱼礁区进行了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利用回波积分法分析人工鱼礁区内外的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结果表明:生物采样共采集鱼类36种,其中虾蟹类、头足类共11种;鱼礁区内捕获鱼类29种,其中虾蟹类、头足类11种,鱼礁区外捕获鱼类24种,其中虾蟹类、头足类9种;鱼礁区内生物资源量平均密度为0.046 ind./m~2,而鱼礁区外生物资源量平均密度为0.033 ind./m~2;鱼礁区内单体目标强度为-65~-53 d B的目标物主要分布于20 m以浅水层,单体目标强度为-47~-29 d B的目标物主要分布于30 m以深的底层;鱼礁区外单体目标强度为-65~-57 d B的目标物分布于各水层,目标强度为-55~-25 d B的目标物主要分布于23~30 m水层,底层个体较少。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区内水域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比鱼礁区外水域高39.4%,人工鱼礁区内生物种类比鱼礁区外水域高20.8%,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较好。

    2018年06期 v.33 802-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7 ]
  • 基于PCA-NARX神经网络的氨氮预测

    袁红春;赵彦涛;刘金生;

    为准确掌握水产养殖中重要水质参数氨氮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基于PCA-NARX神经网络的氨氮预测模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主成分变量作为网络输入,优化网络结构,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水体为例,建立了PCA-NARX网络模型,并与NAR、NARX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CA-NARX模型在24 h和48 h内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较NAR网络模型减少24. 39%,较NARX网络模型减少41. 94%;总体在48 h之内,PCA-NARX网络模型相对于NAR、NARX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对氨氮的预测性能较好。本试验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水体的氨氮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2018年06期 v.33 808-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6 ]
  • 江苏省海洋渔船装载限制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

    袁士春;朱卫星;付奎鹏;

    为了减少江苏省海洋渔船沉船事故的发生,对多起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江苏省海洋渔船装载状况进行详细调研,提出了包括航区、甲板装载、船舶受风面积、渔获物数量等在内的渔船装载限制评估模型,并采用满足渔船法定检验规则要求的稳性核算方法及数理统计中抽样分析方法,进行江苏省海洋渔船船型的最大甲板允许装载评估研究。研究得出了无稳性计算资料的海洋渔船航行装载限制,如船宽5 m以下渔船仅能在沿海航区作业,船舶证书中无吃水限制的渔船干舷应不小于基本干舷,船宽5. 6 m以上钢质渔船宽度每增加0. 2 m可允许甲板装载量增加5~6 t等。研究结果应用以来,江苏省海洋渔船因风灾导致的沉船事故及人员死亡数量明显减少。

    2018年06期 v.33 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