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综述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苏友禄;刘婵;邓益琴;郭志勋;冯娟;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还可透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导致罗非鱼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通过分子分型的方法可获得菌株分子遗传多样性信息,有助于解析菌株的流行和传播规律。目前,抗菌药物仍是防控该病的首选,但长期用药和滥用药会加快菌株产生耐药性,疫苗是防控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途径,但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疫苗较少。本研究中全面归纳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分子分型、耐药性及疫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提供参考资料。

    2019年05期 v.34 757-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0 ]

  • 海洋红酵母H26对刺参幼参生长、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包鹏云;李璐瑶;徐哲;陈炜;丁鉴锋;马悦欣;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H26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幼参生长、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为(0.54±0.06)g幼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含H26为10~5、10~7cells/g的饲料后,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体壁营养和脂肪酸组成,以及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周时,饲喂含H26为10~7cells/g饲料幼参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饲喂含H26为10~5、10~7cells/g饲料的幼参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增加(P<0.05);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饲喂含H26为10~5和/或10~7cells/g饲料的幼参具有较高的体壁粗蛋白质和糖分含量;在第8周时,饲喂含H26为10~7cells/g饲料的幼参具有较低的体壁灰分含量;在试验第8周时,饲喂含H26为10~5cells/g饲料的幼参体壁花生四烯酸(C_(20:4n-6))/二十四烯酸(C_(24:1))含量显著高于/低于饲喂基础饲料幼参(P<0.05),饲喂含H26为10~7cells/g饲料的幼参比对照组具有较高/较低的体壁C_(20:4n-6)、二高-γ-亚麻酸(C_(20:3n-6))、肾上腺酸(C_(22:4n-6))/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n-6))、二十碳二烯酸(C_( 20:2n-6))+二十碳三烯酸(C_(20:3n-6))和二十碳五烯酸(C_(20:5n-3))含量;试验第4周和/或第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饲喂含H26为10~5、10~7cells/g饲料的幼参体腔细胞呼吸爆发、体腔细胞裂解液上清液(CLS)溶菌酶活力及体腔液上清液(CF)和CLS酚氧化酶活力显著增加(P<0.05),饲喂含H26为10~7cells/g饲料的幼参体腔细胞吞噬活力及CF溶菌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显示,H26对肠道菌群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H26,可促进幼参生长、增强消化酶活性、增加营养价值,并刺激幼参先天免疫系统。

    2019年05期 v.34 615-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7 ]
  • 刺参速生耐高温品系生长性能及高温期摄食性能分析

    曹学彬;王福辰;刘佳亮;李静;王俊杰;李君华;张志伟;刘石林;

    为分析定向选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速生耐高温品系的生长性能和高温期摄食性能,对该品系刺参第四世代(G4)、第三世代(G3)及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对照)4—30月龄的生长指标进行连续和定期测定,并对26~30月龄刺参高温期排粪个体数量比例及粪便相对质量(RFM)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组刺参体质量增长分化时间点出现在13~14月龄时期,G4、G3两组刺参的体质量峰值和终末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4组体质量峰值和终末值高于G3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016年6—10月(14~18月龄)和2017年4—8月(24~28月龄)两个高温时期内,G4与G3两组刺参的增重率(W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G4与G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粪个体数量比例和RFM均随水温升高显著降低(P<0.05),同温度下G4>G3>对照;排粪个体数量比例仅在水温上升期升至26.4℃和水温下降期降至23.8℃时差异显著(P<0.05);RFM在各取样水温下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当RFM取值为0.001~0.020,G4、G3组对应水温值比对照组高出0.30~2.48℃,RFM取值为0.010时,G4、G3组水温分别为26.39、26.09℃,对照组水温为23.91℃,表明水温因素限制选育品系刺参摄食活动的影响有所降低。研究表明,经累代定向选育的速生耐高温刺参品系比普通刺参生长增重更快,高温期摄食性能更具优势。

    2019年05期 v.34 623-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凝结芽孢杆菌对养殖水质及青虾肠道菌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

    单金峰;吴春;丁辰龙;

    为研究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对养殖水质及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肠道菌群、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养殖水体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10~5、10~6、10~7 CFU/mL的凝结芽孢杆菌(分别记为A0、A1、A2、A3组),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体质量为(2.50±0.32)g的青虾28 d后,测定青虾肠道菌群数量、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结果表明: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的各试验组水体氮磷指标总体上低于对照组,且A3组最低;A2组对虾肠道总菌数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2和A3组弧菌Vibrio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数量较对照组略有所增加(P>0.05);除A1组溶菌酶外,各试验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较对照组略有所提高(P>0.05);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各试验组青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3组青虾成活率最高(60%)。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改善养殖水质和青虾肠道菌群数量,提高青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最佳添加浓度为10~7 CFU/mL。

    2019年05期 v.34 629-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6 ]
  • 不同水平蚯蚓虫沙对鲤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指标影响

    李荣妮;唐瑞波;张欣;王赛赛;朱莉飞;史东杰;孙砚圣;

    为研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蚯蚓虫沙对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血清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消化酶的影响,对蚯蚓虫沙营养价值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在水温27~29℃下,选用同一批次初始体质量为(73.66±0.21)g的鲤幼鱼336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为饲喂基础饲料的A组,添加2.5%、5.0%、7.5%晒干蚯蚓虫沙的混合饲料B1、B2和B3组,添加5.0%、7.5%高温烘干蚯蚓虫沙的混合饲料C1和C2组,以及添加晒干蚯蚓虫沙+蚯蚓粉(5.0%+0.15%、7.5%+0.23%)的混合饲料D1和D2组,在室内玻璃水族箱(100 cm×50 cm×50 cm)中进行生长试验,饲养60 d后测定鲤生长、消化酶和血清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中添加蚯蚓虫沙后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饲料卫生标准》,用量安全;蚯蚓虫沙添加量不同,对鲤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血清和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均有一定影响,除2.5%添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晒干蚯蚓虫沙5.0%添加量最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添加量的蚯蚓虫沙对鲤肠道消化酶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蚯蚓虫沙能够显著提高鲤的生长性能和血清、肝胰脏中T-SOD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2019年05期 v.34 636-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5 ]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唇■亲子鉴定技术研究

    阙延福;胥贤;徐念;黄晋;李伟涛;熊美华;李红涛;朱滨;

    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标记的唇■Hemibarbus labeo苗种放流效果评估工作,以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实际工作中的两个唇■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两个唇■家系开展了亲子关系鉴定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出37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61~0.952(平均值为0.776)和0.302~0.795(平均值为0.589);多态信息含量为0.262~0.767(平均值为0.526);Cervus软件分析显示,在双亲均未知的情况下,唇■6个微卫星位点的累计非亲权排除率(CEP)为99.09%;两个家系中的72个子代个体,正确分配到对应家系父母本(12个亲本)的总体比例为95.83%。研究表明,本研究中采用微卫星标记方法来开展唇■家系亲子鉴定的分析,可为唇■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05期 v.34 6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6 ]
  • 牡蛎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效果研究

    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高加龙;

    为探讨香港牡蛎Crossostrea sikamea酶解产物(enzymolysis products of oyster,EPO)对小鼠皮肤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愈合效果,构建直径约0.8 cm的小鼠(体质量为20 g±2 g)背部全皮层创伤模型,试验设每天涂抹30~35 mg EPO(肽含量为1.5~2.5 mg)的给药组和每天涂抹2~3 mg云南白药的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做任何处理的阴性对照组,采用体外抗菌、体表促凝血和小鼠皮肤愈合试验,进行了EPO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效果及作用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EPO无促凝血作用,且对13种常见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株无抑制作用;各试验组动物在第2天时皆已结疤,第6、10、14天时给药组创伤愈合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EPO可显著提高瘢痕收缩率(P<0.05);生化指标测试结果显示,EPO对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生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第3天时可显著促进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分泌(P<0.05);给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含量显著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生长周期素1(CCND1)含量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给药后第7天,给药组羟脯氨酸含量较阴性对照组降低,第14天时较阴性对照组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涂抹EPO可以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9年05期 v.34 649-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8 ]
  • 六种海胆及四种杂交海胆管足骨片类型和数量

    魏金亮;张伟杰;韩奋杰;常亚青;

    为研究不同种类海胆Echinoidea管足内骨片类型和数量,利用光学显微镜对6种海胆(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光棘球海胆Mosecentrotus nudus、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高腰海胆Mespilia globulus、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及4种杂交海胆(中间球海胆♀×紫海胆♂S.intermedius♀×A.crassipine♂、中间球海胆♀×马粪海胆♂S.intermedius♀×H.pulcherrimus♂、中间球海胆♂×马粪海胆♀S.intermedius♂×H.pulcherrimus♀、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S.intermedius♀×A.crassipine♂)管足的骨片进行了观察统计并分析。结果表明:10种海胆共有C形体、S形体、杆状体、三叉形体、海马状体5种骨片类型,且不同种海胆骨片类型和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海胆未产生新的骨片类型,拥有双亲的部分骨片类型,在骨片数量上倾向于双亲的平均值。研究表明,利用海胆管足内骨片类型和数量可完全区分出这10种海胆,本研究结果可为海胆分类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杂交种的鉴定提供参考。

    2019年05期 v.34 656-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2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

    贺文斌;徐黎明;赵景壮;刘淼;任广明;卢彤岩;尹家胜;

    为了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ous,IPN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IPNV检测和疫苗开发的主要靶基因——VP2蛋白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中基于IPNV VP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IPNV ChRtm213的R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YD1-VP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中,得到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菌EBY100/pYD1-VP2,再向EBY100/pYD1-VP2中加入半乳糖进行VP2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VP2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半乳糖诱导后VP2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重组酵母诱导表达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成正相关,诱导24、36、48 h组及对照组(48 h)各组之间荧光酵母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IPNV VP2蛋白已经被酵母细胞高效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结果可为IPNV口服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2019年05期 v.34 662-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仔稚鱼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魏平平;李鑫;费凡;马贺;高东奎;宋昌斌;陈涛;刘鹰;

    为了解光谱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仔稚鱼(200尾,体质量为1.86 mg±0.48 mg)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光谱处理后第12、22天仔稚鱼的生长激素基因GH(Growth hormone)、生长激素受体1型基因GHR1(Growth hormone receptor 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型基因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基因1型GHRH1(Growth hormone-relasing hormone 1)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1型基因SS1(Somatostatin 1)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光谱处理后,黄光组(λ_(590~595 nm))仔稚鱼的体长、体质量比其他光色组增加较多,其次是蓝光(λ_(450~455 nm))、白光(λ_(400~780 nm))、绿光(λ_(525~530 nm))组,不同光色对仔稚鱼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12 d时,红光组(λ_(625~630 nm))的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白光组(P<0.05),绿光组GH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绿光组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组(P<0.05),绿光和红光组GHRH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黄光组(P<0.05),红光组S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SS1基因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光组>蓝光组>绿光组>白光组>黄光组;22 d时,红光组仔稚鱼几乎全部死亡,绿光组GH基因相对表达量著高于蓝光、黄光组(P<0.05),不同光色处理组的GHR1、GHRH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绿光组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黄光组S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研究表明,黄光对红鳍东方鲀仔稚鱼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红光、绿光不适合红鳍东方鲀仔稚鱼生存。

    2019年05期 v.34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 红鳍东方鲀不同家系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苟盼盼;王秀利;窦冬雨;荆笛;刘圣聪;刘福君;刘海金;杨君;孟雪松;仇雪梅;

    为获得优良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与形态性状,为其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采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3个6月龄红鳍东方鲀家系群体的14项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全同胞家系(F)的体质量(BWH)、体高(BD)、体宽(BW)、尾柄高(CPD)均高于日本家系(J)和半同胞家系(H),且显著高于日本家系(P<0.05),全同胞家系6月龄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个家系;日本家系与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的形态差异较大,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半同胞家系与全同胞家系先聚为一支,然后再与日本家系聚为另外一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间的形态性状中眼后头长(EH)、头长(HL)、体质量(BWH)、头长+躯干长(HL+TR)、眼间距(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全长(TL)、体长(BL)、体高(BD)、体宽(BW)、头长+躯干长(HL+TR)、尾长(TA)和尾柄高(CPD)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综合3个家系间均差异显著且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以及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性状作为遗传育种主要筛选性状标准,可以考虑用全同胞家系作为红鳍东方鲀遗传育种的优良家系,选育性状主要参考体质量、体宽、体高、体长、头长和尾柄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019年05期 v.34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 不同月龄云龙石斑鱼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通径分析

    吴水清;罗辉玉;张哲;郑乐云;王全阳;林克冰;葛辉;姜双城;邱峰岩;

    为研究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不同生长阶段表型性状间关系,分别测定了4月龄、9月龄和15月龄云龙石斑鱼体质量(Y)、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体高(X_4)、眼后头长(X_5)、躯干长(X_6)、尾柄长(X_7)和尾柄高(X_8)等形态性状,并对不同月龄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月龄组云龙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_(4月龄)=-47.887+3.335X_1+2.139X_2-3.729X_7+19.582X_8,Y_(9月龄)=-313.801+17.985X_1-7.144X_3+11.193X_4+37.145X_8;Y_(15月龄)=-897.768+20.951X_1+70.512X_4-33.298X_7+81.547X_8;云龙石斑鱼各月龄表型性状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除9月龄尾柄长外,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4月龄和9月龄第一主成分均指向增长、增重因子,15月龄第一主成分指向增长、增重和体高因子,3个月龄第二主成分均指向尾柄因子;4月龄和9月龄全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485、0.831),15月龄体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440),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研究表明,云龙石斑鱼在所测的3个月龄阶段均以增长、增重为主,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够估算不同月龄云龙石斑鱼的体质量。

    2019年05期 v.34 680-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 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差异性研究

    王潇;韩刚;张小军;梅光明;穆迎春;宋金龙;郭亚男;孟娣;杨臻;

    为评价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体的营养品质及其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长江固城湖、阳澄湖水域、辽河(入海口)和黄河(中上游)等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蟹膏和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以及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和胆固醇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固城湖、阳澄湖、辽河(入海口)和黄河(中上游)等水域的中华绒螯蟹雄蟹在矿物质、氨基酸和胆固醇等营养成分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辽河水域雄蟹蟹膏中铁元素含量最高,为284.3 mg/kg,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域(P<0.05);长江固城湖水域雄蟹可食部中锌元素含量最高,为63.5 mg/kg,显著高于黄河水域和阳澄湖水域(P<0.05);固城湖水域雄蟹可食部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域(P<0.05);固城湖和阳澄湖水域雄蟹中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显著高于黄河、辽河水域(P<0.05);辽河水域雄蟹蟹膏中肌苷酸(IMP)含量最高(P<0.05)。研究表明,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营养成分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建立质量标准和品质鉴定指标提供数据支持。

    2019年05期 v.34 68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0 ]
  • 裙带菜孢子叶褐藻聚糖硫酸酯分离树脂的筛选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张临松;高万萍;宋悦凡;任丹丹;刘舒;丛海花;汪秋宽;何云海;

    为探究不同树脂对于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袍子叶褐藻聚糖硫酸酯粗品的分离纯化效果及分离纯化后各组分的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以酶解法制备的裙带菜孢子叶褐藻聚糖硫酸酯(UPS-FUC)为原料,选取11种不同种类的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洗脱试验筛选对其分离效果最佳的树脂,以维生素C(VC)为对照物,研究了5个组分的多糖对于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清除能力,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明胶-氯化钡法分别测定纯化各组分的总糖及硫酸根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个纯化组分的单糖组成并测定各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洗脱试验,确定了分离效果最佳的树脂为D315;当其上样液的pH为8.0时,分离纯化后可得到5个组分的多糖,其回收率分别14.90%、11.45%、17.21%、13.54%、12.67%,各组分多糖的含量分别为69.95%、63.47%、46.98%、47.80%、44.45%;各组分对两种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抑制·OH和O■·的最低IC_(50)值分别为F1组分的1.13 mg/mL和2.95 mg/mL,且其抗氧化活性与组分中多糖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15在上样液pH为8.0条件下分离效果最好,其分离得到的5个组分中F1的抗氧化效果最好,且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与岩藻糖和半乳糖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对裙带菜袍子叶褐藻聚糖硫酸脂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19年05期 v.34 697-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6 ]
  • 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指示的虾夷扇贝活品品质变化

    刘洋;李亚烜;徐美禄;田元勇;刘俊荣;

    为建立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活品的品质评价指标,以探讨捕后干露贮藏过程中闭壳肌能量物质和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将鲜活的虾夷扇贝在冰箱(4℃)中进行干露贮藏,监测贮藏过程中闭壳肌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糖原、磷酸精氨酸(ArP)含量,以及糖代谢主要阶段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PFK)、Opines脱氢酶(Opine dehydrogenases, OpDHs)、柠檬酸合酶(Citrate (Si) synthase,CS)活性、丙酮酸和章鱼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露贮藏过程中随着扇贝活力降低,闭壳肌中ATP含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0 d时的含量为3.88μmol/g,干露贮藏3 d时基本完全消耗(P<0.05);主要储能物质糖原在0 d时的含量为16.38 mg/g,干藏1 d时降为10.11 mg/g,从第2天开始由于代谢减弱,糖原含量变化较小;ArP含量在初始0 d时为3.66μmol/g,干露贮藏3 d后已经基本被完全消耗(P<0.05);在干露贮藏过程中糖原初步酵解产物丙酮酸及无氧糖酵解产物章鱼碱含量均有积累,该过程中PFK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S酶活力在0 d时较低且随干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Opines脱氢酶中章鱼碱脱氢酶(Octopine dehydrogenase,ODH)活力最大,其活力在干露贮藏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在0 d时酶活力为1.74U/mg,干露贮藏3 d时其上升为2.19U/mg,说明干露贮藏条件下虾夷扇贝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研究表明,章鱼碱脱氢酶具有成为评价活品虾夷扇贝品质指标的潜力。

    2019年05期 v.34 704-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4 ]
  • 2016年夏秋季南极半岛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食性研究

    薛梅;张海亭;朱国平;王碧雪;丁博;

    为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营养动力学及食性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对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35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为C_(16∶0)、C_(20∶5n3)、C_(22∶6n3)、C_(14∶0)、C_(18∶0)、C_(18∶1n9c)和C_(16∶1n7);南极磷虾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行为或摄食对象会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改变;C_(20∶5n3)(EPA)和C_(22∶6n3)(DHA)含量较高,分别为0.91、0.62 mg/g,表明南极磷虾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南极半岛水域南极磷虾主要摄食硅藻,较少摄食大型藻类,对鞭毛藻有一定的摄食,对浮游细菌和底栖生物也有少量的摄食,并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具有杂食性。

    2019年05期 v.34 710-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 乌江中游支流佛顶山切尾拟鲿的年龄、生长与资源利用

    李忠利;梅杰;雷红梅;杨天友;张雷;

    为研究乌江流域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年龄结构、生长特性和资源利用现状,补充该鱼的乌江种群数据,于2016年6月—2017年8月对采集自乌江中游支流石阡河(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麓)的253尾切尾拟鲿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比了其脊椎骨、主鳃盖骨、微耳石和星耳石的年轮清晰度和规律性,并选择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结果表明:切尾拟鲿年龄结构包括1~5龄,其中1龄占80.2%;体质量与体长的幂函数方程为W=7.4×10~(-5)L~(2.652)(R~2=0.941);选择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作为体长(L)、体质量(W)与年龄(t)的拟合关系式,即L_t=469.757[1-e~(-0.127(t-0.228))],W_t=901.653[1-e~(-0.127(t-0.228))]~(2.652);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无拐点,而体质量均有,拐点年龄为7.91 a,对应体长为292.62 mm,体质量为256.96 g;用Pauly相关公式探讨了切尾拟鲿的资源利用现状,年开发率为0.846,年总死亡系数为2.040,年自然死亡系数为0.315;假设开发率不变,当起捕体长为241 mm时,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0.022 62)和生物量(0.026 85)达到最大,对应年龄为5.44 a,体质量为153.6 g。研究表明,当前切尾拟鲿处于严重小型化和低龄化状态,为切实保护该鱼资源建议配合保护区做好禁渔措施。

    2019年05期 v.34 718-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 长江镇江段鳊生长特征及种群参数估算

    刘思磊;王银平;李佩杰;曹过;汪雷;代培;刘凯;

    为探究长江下游镇江段鳊Parabramis pekinens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特征及资源利用状况,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逐月进行采样,采用宽25 m、高6 m、网目2 cm的定置网具,共采集鳊1271尾,运用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ELEFANⅠ方法估算鳊生长参数及死亡参数,并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鳊资源数量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镇江段6月和7月采集鳊数量最多,分别为180尾和174尾,采样质量则是2月和5月最高,分别为14.66 kg和14.31 kg;鳊的数量占总渔获数量18.53%,总渔获数量仅少于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采样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12.86%,低于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鳊体长为51.98~330.00 mm,平均为(161.03±40.50) mm,体质量为2.15~584.00 g,平均为(85.02±70.25) g,体长与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式为W=1.0×10~(-5)L~(3.0309)(R~2=0.953,n=127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渐近体长(L_∞)为391.35 mm,渐进体质量(W_∞)为720.79 g,年生长系数(k)为0.51,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为-0.32 a,体质量生长年龄拐点为1.85 a;应用体长转换渔获量曲线法估算年总死亡系数(Z)为2.52,利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年自然死亡系数(M)为0.88,年捕捞死亡系数(F)为1.64,年开发率(E)为0.65,表明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研究表明,对长江镇江段鳊应适当降低捕捞强度,提高开捕体长,最适开捕体长为234.81 mm,对应年龄1.49 a,禁渔期进一步延长至8月底,以加强对镇江段鳊及其他经济鱼类补充群体的有效保护,促进资源养护及可持续利用。

    2019年05期 v.34 725-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 天津近海鱼类月间种类组成及变化

    王泽斌;张树林;张达娟;李鑫;孔欣;

    为了解天津近海月间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和栖息类型的变化,于2017年7—11月采用底拖网采样对该海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底拖网调查,以阐明天津近海鱼类资源群落结构现状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0种,隶属1纲6目11科18属,其中,鲈形目10种,鲱形目5种,鲽形目2种,鲉形目、鲻形目和鲀形目各1种;月间优势种以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各月优势种;按栖息类型分,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8种(占40%),中上层鱼类6种(占30%),中底层鱼类4种(占20%),岩礁性鱼类2种(占10%);以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14种(占70%),暖水性鱼类5种(占25%),冷温性鱼类1种(占5%);月间CLUSTER聚类和MDS分析结果显示,天津海域月间鱼类群落结构分为3个群组,其中7、8月为一组,9、10月为一组,11月为一组;9、10月鱼类群落结构最为相似,β相似性指数为0.69,且群落结构也最为稳定。研究表明,天津近海鱼类种类较少,且以小型鱼类为主,月间鱼类种类更替较大,群落结构不稳定。

    2019年05期 v.34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 辽东湾中部近岸海域COD、石油类、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田思瑶;于晓彩;塔荣凤;朱婉婷;廖佳琪;薛碧凝;

    为掌握辽东湾中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于2016、2017年每年分4个季节(3、5、8、10月)对辽东湾中部(营口、盘锦)近岸海域的相关水质指标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研究分析了辽东湾中部近岸海域海水中COD、石油类污染物和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对COD及石油类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EI)对辽东湾中部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内COD和石油类区域分布呈河口及沿岸浓度较高的特点,且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中叶绿素a的含量约为秋季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的2倍,而叶绿素a区域分布特征表现不明显。研究表明,辽东湾中部近岸海域所监测站位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以轻度、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为主,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监测海域中、北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站位为河流入海口处部分站位。

    2019年05期 v.34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0 ]
  •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冰鲜水产品配送路径优化方法研究

    田鸽;薛冬娟;梁斌;温凤仙;李鹏飞;

    为研究冰鲜水产品最优配送路径的优化方法,在传统蚁群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先后分别采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两种方式对传统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方式加以扩大至最优解寻觅范围,并对启发因子的函数定义范围加以扩展至初始节点,利用2-opt算法进行局部优化。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配送条件下,改进后的蚁群算法与避圈法、传统蚁群算法相比较,其配送时间分别缩短31.64%和8.15%,其配送路径长度分别缩短21.89%和16.94%。研究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可用于冰鲜水产品最优配送路径的计算,该方法可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提高冰鲜水产品的物流运输效率。

    2019年05期 v.34 746-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5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连港主要货种吞吐量预测研究

    宋长利;靳廉洁;关峰;林木西;

    为建立适合港口典型货种煤炭、油品、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模型,实现精准预测港口吞吐量,本研究中结合直接和迭代预测模型的优点,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多步混合预测方法,并通过对大连港66个月吞吐量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多步混合预测模型计算,煤炭、油品、集装箱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7%、4.2%、2.8%;相关系数分别为95.5%、95.2%、98.2%。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构建的多步混合预测模型参数标定准确、预测精度较高,可为港口经营者掌握港口运转状态及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在港口多货种吞吐量指标预测中具有可行性。

    2019年05期 v.34 752-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