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专家约稿

  • 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反思及优化探讨

    水柏年;

    增殖放流既可增加海洋渔业资源量,又可通过修补海洋生物食物网,改善海洋环境,修复海洋生态。本文针对中国增殖放流现状中存在的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不足,策略针对性不够强,以及放流地点与时间安排、监督与管理协调、增殖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有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改进与优化建议,即科学选择放流品种、数量、密度及其配比,事先充分论证放流时空安排,落实放流监督与管理,建立各海区、行政区管理部门之间增殖放流的协调联动机制,重视增殖放流综合效益的监测和评估,构建回顾性评价和后续改进的技术体系,以期助力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05期 v.38 737-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8 ]

研究论文

  • 单环刺螠响应双酚A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许星鸿;丁子媛;张馨予;刘顺;亓鲁;王思婕;朱大千;

    为探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海洋底栖动物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毒性影响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分别对BPA暴露后和对照组单环刺螠(体质量为17.3 g±1.5 g)的体腔细胞转录组进行测序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3.74 Gb高质量数据,组装得到108 262个转录本和30 882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平均长度为1 380 bp, N50长度为2 549 bp;共有14 581个Unigene得到注释,其中7 242个Unigene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于284个代谢通路;BPA胁迫下筛选出1 07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49个基因表达上调和424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类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催化、结合、抗氧化、转运体、信号转导和电子载体等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163个基因被注释到151条KEGG通路中,富集程度最显著的3个通路为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研究表明,BPA胁迫会对单环刺螠体腔细胞的合成、免疫及解毒代谢产生显著影响,获得的单环刺螠体腔细胞转录组数据可为揭示单环刺螠的抗逆机制,以及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5期 v.38 74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 海洋聚球藻生态类群在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的分布特征

    侯庆华;叶映仪;

    为探究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态类群在近岸上升流区精密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共存关系,采用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对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夏季水体中的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在琼东上升流水体中广泛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Ⅱ、Ⅲ、Ⅹ和CRD1(Costa Rica Dome)型聚球藻为优势类群,其中Ⅱ型聚球藻平均丰度最高;Ⅱ、Ⅲ、Ⅳ和Ⅹ型聚球藻在琼东上升流表层水体中呈现高丰度分布且存在共存关系,其中Ⅱ、Ⅲ和Ⅳ型聚球藻的丰度呈现出等值线向近岸次表层水体明显抬升,且与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说明上升流动力过程影响了Ⅱ、Ⅲ和Ⅳ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的分布及共存;Ⅰ、Ⅷ和Ⅹ型聚球藻的丰度在近岸河口表层水体中达到峰值,三者主要受到河流径流的影响,而上升流动力过程对其影响不大;CRD1、CRD2、ⅩⅤ和ⅩⅥ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次表层水体的分布存在共现性,但从整体上看,其与温度、DO及盐度相关性不大。研究表明,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在琼东上升流区占据不同生态位,温度、盐度、DO、上升流动力过程及河流径流是影响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海洋聚球藻各生态类群的功能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3年05期 v.38 753-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5 ]
  • 黄河鲤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序列特征、SNP位点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王新华;路畅;徐文彦;齐子鑫;徐梦梦;

    为探究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ulin-induced gene,INSIG1)在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候选基因法对黄河鲤生长候选基因INSIG1进行了序列特征分析、组织表达及SNP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鲤INSIG1基因全长为4 853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其中cDNA全长为1 530 bp,蛋白编码区(CDS)全长为756 bp,可编码251个氨基酸;INSIG1在不同物种间序列保守性较高,黄河鲤INSIG1与金线鲃、斑马鱼和鲫等鲤科鱼类聚为一支;预测黄河鲤INSI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 674.25,理论等电点为8.09,属于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该蛋白无信号肽,包含6个跨膜结构,蛋白三级结构包含6个α-螺旋和部分无规则卷曲;qRT-PCR分析显示,INSIG1基因在黄河鲤肝、脾、肾、肠、心脏、鳃、脑、肌肉和皮肤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和肝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最低;黄河鲤INSIG1基因共鉴定到10个SNP位点,其中g.1854T>C和g.1982A>T 2个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黄河鲤肥满度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他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未表现出显著关联性。研究表明,INSIG1基因参与了黄河鲤的生长发育过程,其突变位点g.1854T>C和g.1982A>T显著影响了黄河鲤的肥满度,该结果为黄河鲤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用的分子标记,对于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黄河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3年05期 v.38 763-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8 ]
  • 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梁阳阳;张国庆;陈诚;赵秀侠;高娜;李静;方婷;杨坤;尹峰;郭伟;卢文轩;

    为了解须鳗虾虎鱼(Taenioides cirratus)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状况,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从南渡江口、珠江口、太湖、巢湖和南四湖中采集的12尾须鳗虾虎鱼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并下载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长为16 641~16 978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D-loop控制区,各样本的编码基因序列长度较一致,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差异主要是由控制区长度(975~1 314 bp)差异造成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须鳗虾虎鱼分为3个高支持率进化枝,与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鲡形鳗虾虎鱼(Taenioides anguillaris)形成并系,太湖、巢湖和南四湖的须鳗虾虎鱼个体聚为1个进化枝,南渡江口和珠江口的须鳗虾虎鱼个体均分属2个进化枝。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和亚洲季风形成带来的中国水系格局变化,可能是须鳗虾虎鱼形成目前系统发育结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须鳗虾虎鱼的分类地位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2023年05期 v.38 772-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7 ]
  • 不同水草养殖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吴雷明;韩光明;覃宝利;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袁秦;毕建花;唐鹤军;

    为明确水草环境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采用生态试验学方法,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及平均体质量为(3.54±0.73)g的幼虾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仿生水草,BM)、轮叶黑藻组(HM)和水花生组(AM)进行为期6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养殖试验结束后,HM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显著高于BM组(P<0.05),HM和AM组的成活率和总质量均高于BM组(P>0.05),HM组分别较BM组提高12.12%、11.42%,AM组分别较BM组提高16.68%、25.78%;HM和AM组肝胰腺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BM组(P<0.05),两组肠道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则显著低于BM组(P<0.05);各组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HM和AM组肌肉∑(n-3)PUFA/∑(n-6)PUFA显著高于BM组(P<0.05),HM组肌肉EPA、DHA、∑SFA和∑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BM组(P<0.05)。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水草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品质存在显著影响,种植轮叶黑藻更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

    2023年05期 v.38 779-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6 ]
  • 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韩建;王茂林;曹胜男;顾知之;孙旭;王伟;

    为研究养殖过程中光照环境(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3.17±0.07)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种颜色的LED光源(冷白、红色、蓝色、绿色和暖白),并在冷白光源下设计5种光照度[600、300、100、25 lx和黑暗对照(0 lx)]和5种光周期(24L∶0D、16L∶8D、12L∶12D、8L∶16D和黑暗对照),养殖试验周期为65 d,试验结束后,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进行测定,同时对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神经肽Y(NPY)的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光源处理组大菱鲆幼鱼出现了较多的死亡,但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红色光源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冷白和绿色光源处理组(P<0.05);光照度300、100 lx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较高且显著高于600 lx处理组(P<0.05),持续光照组(24L∶0D)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12L∶12D、8L∶16D处理组和黑暗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红色光源,大菱鲆幼鱼适宜在较弱的光照(25~300 lx)环境中生长,强光照会抑制其生长和摄食,短光周期(0~12 h光照)相对于长光周期更利于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摄食。

    2023年05期 v.38 787-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0 ]
  • 三疣梭子蟹螯足断肢及再生对摄食和攻击行为的影响

    陶丹丹;刘磊;付媛媛;王思翔;黄辛联;翟伟;徐元凯;宋微微;王春琳;

    为研究螯足断肢及再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摄食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8.34±2.56)g(C期)的三疣梭子蟹为试验对象,采用高温胁迫断肢法,设置对照组(无断螯组)、断一螯组和断两螯组,测定了螯足断肢及再生后蟹的体质量、全甲长、全甲宽、体高及摄食量,计算断肢和再生前后的增重率、形态指标增长率及摄食率等指标,并采用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系统观察了螯足断肢及再生前后蟹的摄食选择性、摄食能力和攻击性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断螯组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增长率略有下降(P>0.05),而断两螯组蟹的全甲宽、全甲长及体高的增长率则显著下降(P<0.05);断螯组三疣梭子蟹对花蛤肉及杂鱼的摄食率略有降低,再生各组间摄食率相似,但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断两螯组和再生两螯组蟹均不能打开寻氏肌蛤,且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螯及再生后蟹的摄食选择性较对照组显著改变(P<0.05);随着螯足断肢数目的增多,断螯组蟹的争斗延迟时间呈下降趋势,而争斗持续时间、移动速度、移动距离及争斗强度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断螯组蟹的争斗持续时间及争斗强度较对照组蟹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螯足断肢降低了三疣梭子蟹幼蟹的体质量和形体指标增长率,减少了幼蟹对花蛤肉和杂鱼的摄食率,螯足断肢及再生改变了幼蟹的摄食能力及摄食选择性,且断螯后幼蟹的攻击能力也减弱。

    2023年05期 v.38 795-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6 ]
  • 底质和规格对缢蛏潜沙行为及摄食率的影响

    张树源;王新星;刘琦;李一峰;沈和定;牛东红;

    为了探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底质的选择及潜沙后的摄食差异,以不同规格缢蛏(壳长分别为2.5、3.0、3.5 c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底质类型(全泥、1/3沙、2/3沙和全沙)和底质厚度(6、12、18、24、30 cm)对其潜沙行为、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盐度为20条件下,规格和底质类型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24 h内仅在全泥底质下潜沙率达到100%,当底质含沙率大于30%时,缢蛏的潜沙行为明显受阻,不同规格个体间的半数竖壳时间(T_(E5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规格和底质厚度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和摄食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个体规格与潜沙深度、摄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壳长3.5 cm的缢蛏个体潜沙深度约为底质厚度的2/3,且在18 cm底质厚度下的摄食率为6 cm底质厚度下的2.12倍,在6 cm底质厚度下,壳长2.5 cm缢蛏摄食率最大。研究表明,适宜缢蛏潜沙的底质为泥质底,小规格缢蛏潜沙能力较强,且底质越厚越有利于其下潜后的摄食。

    2023年05期 v.38 804-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 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徐昊旸;杨雪莹;倪未;刘芳;陈海港;朱新平;刘晓莉;

    为研究乌龟(Mauremys reevesii)优良品种的选育效果,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imple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分析了乌龟5个选育世代(基础群体F0代、F1~F4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10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8.58,期望杂合度(H_e)为0.173~0.919,平均值为0.581,观测杂合度(H_o)为0.054~0.862,平均值为0.47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65~0.914,平均值为0.541;12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1个位点属于中度或高度多态位点,表明所选择的微卫星位点可作为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的良好评价工具;乌龟5个选育世代的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491、0.494、0.497、0.458和0.453;遗传分化系数F_(st)及AMOVA分析显示,乌龟5个选育世代群体之间的F_(st)值为0.004~0.012,小于0.05。研究表明,乌龟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遗传分化程度较小,乌龟选育群体还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2023年05期 v.38 812-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 基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及最大熵模型的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比较

    周鑫;张丽源;何晨翔;胡成业;王晶;李艺;李雪丽;水柏年;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模型对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SI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个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上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采用MaxEnt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HSI模型较MaxEnt模型更适宜用于弧边招潮蟹适生区的调查分析,温度、底质、地质和潮汐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盐度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这些因子对弧边招潮蟹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选择。

    2023年05期 v.38 819-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8 ]
  • 基于JABBA-Select模型对不同时间序列渔获量和渔船效应的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杨诗玉;冯佶;朱江峰;

    为了解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种群动态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采用结合了种群生物学参数和渔业选择性的JABBA-Select模型,分别从渔获量的不同时间序列、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过程是否考虑渔船效应两个方面,考察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量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型选取1979—2020年短时间序列渔获量数据时,CPUE的拟合效果更好;而当模型选取长时间序列渔获量数据时,CPUE对数残差较大,拟合效果较差;同时考虑渔船效应的CPUE数据对模型拟合效果表现更佳;2020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未发生资源型过度捕捞(B_(SB)/B_(SB,MSY)>1),也未发生捕捞型过度捕捞(F/F_(MSY)<1);模型重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种群评估结果对陡度(steepness,h)较稳健,但对自然死亡率(natural mortality,M)较敏感。研究表明,不同时间序列的渔获量对资源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考虑渔船效应的标准化CPUE可以更好地反映种群资源变动趋势,减少种群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2023年05期 v.38 828-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 养殖鱼对养殖池内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史宪莹;李猛;黄铮铮;冯德军;任效忠;刘航飞;孙伟;

    为研究养殖鱼对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建立方形圆弧角单管养殖池及养殖鱼模型,采用多重参考系法(multiple reference frame, MRF)模拟鱼类在固定轨迹下的运动,并分析养殖池内养殖鱼的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变化对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鱼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条件一定时,放养密度越大,养殖池内水体平均流速下降越大;在养殖池内养殖鱼放养密度一定时,鱼数量越多(个体体积小)时,鱼类的逆流游动产生的阻流作用越大,养殖池内平均流速下降就越明显;在养殖鱼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大小一定的条件下,养殖鱼在养殖池水体中层分布时,养殖池内水体的整体平均流速下降幅度和湍流强度增加幅度最大,养殖鱼在养殖池下层时,对平均流速和湍流强度的影响最小。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养殖池中养殖鱼的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养殖池的进水速度,以维持养殖池内适于养殖鱼生存和生长的流场条件。

    2023年05期 v.38 839-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 杭州湾东北部鱼类群落优势种时空生态位分析

    周轩;洪波;张玉平;

    为研究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于2020年5—10月在杭州湾东北部进行了渔业资源定置张网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等级聚类方法对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态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季节的优势种共有12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和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2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0.10~1.01,其中凤鲚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1.01),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为0.15~1.67,其中凤鲚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小;时空生态位宽度值为0.02~1.60,其中凤鲚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银鲳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小;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为68.18%,具有显著性重叠意义的鱼种对为34.85%。研究表明,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鱼类优势种对空间利用程度存在相似性,而在时间利用上存在差异性。

    2023年05期 v.38 848-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5 ]
  • 沙蚕鲜味多肽复合酶解工艺优化及其风味表征

    刘天红;纪蕾;于晓清;王琪;王颖;姜晓东;李红艳;孙元芹;李晓;

    为了有效利用沙蚕生物资源提高其附加值,采用响应面法和多种表征方法,进行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es aibuhitensis)(体质量为300~400尾/kg)鲜味多肽最佳复合酶解工艺和产物的风味表征研究,经陶瓷膜和超滤膜过滤、冻干后制备具有明显鲜香味的鲜味肽。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和动物蛋白酶可作为制备沙蚕鲜味肽的最佳用酶;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风味蛋白酶和动物蛋白酶复合酶质量比为2∶1、料液比为1∶1(g∶mL)、pH为6.5、加酶量为600 U/g、酶解时间为4 h,在此条件下得到沙蚕鲜味多肽水解度为32.64%,感官评分为8.73;电子舌检测显示,该多肽具有明显的鲜味;游离氨基酸分析显示,该多肽中鲜味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2.76%,且含有13种功能性氨基酸;气味指纹图谱分析显示,该多肽气味优于传统调味酱油粉。研究表明,经优化酶解工艺制备的沙蚕酶解多肽产物具有明显的鲜味和芳香气味,可用于开发功能性海鲜呈味基料。

    2023年05期 v.38 857-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3 ]
  • 琼枝麒麟菜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血糖活性

    石硕;孙康婷;李继伟;潘创;杨贤庆;赵永强;陈胜军;

    为研究琼枝麒麟菜(Eucheuma gelatinae)多糖的结构及其粗多糖和纯化组分的降血糖活性,以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的琼枝麒麟菜粗多糖为原料,采用DEAE-52离子柱纯化、PMP衍生,用HPLC法测定各组分单糖组成。结果表明:琼枝麒麟菜粗多糖(EGP)和纯化组分(EGP-1、EGP-2、EGP-3)均为吡喃型硫酸多糖,主要由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ly)和阿拉伯糖(Ara)5种单糖组成;与EGP相比,纯化多糖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EGP-2和EGP-3的糖醛酸和硫酸根含量显著提高(P<0.05);EGP和EGP-1有三螺旋结构,EGP-2和EGP-3无三螺旋结构;多糖的体外降血糖活性显示,4种多糖均能有效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EGP-3的降血糖效果最优。研究表明,与EGP相比,3种纯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有所降低,且表现出更强的降血糖活性。

    2023年05期 v.38 86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2 ]
  • 基于LC-MS代谢组学解析凡纳滨对虾在微冻贮藏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品质的相关性

    杨凯莹;潘创;郝淑贤;陈胜军;刘书成;杨贤庆;

    为探究微冻贮藏对虾的品质变化机制,以体质量为(13±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了微冻贮藏(-3℃)过程中第0、10、20、30天时对虾的代谢变化,以及肌肉的持水力、质构、pH、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疏水性和浊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结合代谢物结果筛选出反映品质指标的关键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微冻贮藏时间下,对虾肌肉的总体代谢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基于OPLS-DA模型对0 d vs 10 d、0 d vs 20 d、0 d vs 30 d 3组数据进行筛选,微冻贮藏期间对虾肌肉中共检测出79种共有的差异代谢物,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显著变化,且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有氨基酸生物合成、组氨酸与嘌呤衍生生物碱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以及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衍生生物碱生物合成;贮藏期间,对虾肌肉的持水力、硬度、弹性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下降,pH、疏水性和浊度上升;代谢通路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L-赖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和异柠檬酸可作为指示微冻凡纳滨对虾品质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本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微冻对虾肌肉的代谢变化,为快速、准确地反映对虾肌肉的实时品质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3年05期 v.38 874-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9 ]
  • 海鲈混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聂诗;吴燕燕;赵永强;王悦齐;李来好;

    为改善发酵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风味和口感,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作为外加复合菌株发酵剂,以感官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海鲈混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探究了接菌发酵对海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戊糖片球菌与植物乳杆菌体积比为2∶1、接种菌量为1.0%、发酵时间为30 h和发酵盐添加量为3%;在此工艺条件下,与自然发酵海鲈相比,接菌发酵海鲈的a~*值由-1.89增加至-0.94,b~*值由1.71下降至1.48,发酵海鲈色泽得到改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由40.17 g、0.44 mJ、33.27 g增加至223.33 g、3.29 mJ、219.30 g,发酵海鲈质地得到明显改善;接菌发酵海鲈的总酸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23.13%和40.07%。研究表明,混菌发酵有利于提升海鲈的品质和口感。

    2023年05期 v.38 885-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8 ]

综述

  • 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典型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赋存特征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王纯;李冠怡;孙迎雪;袁子茜;李睿瑄;王梦妍;程波;

    水产品是全球最为活跃的贸易产品之一,水产品的质量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膳食中鱼类的摄入是PFA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经由水产品对人类的主要暴露途径。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PFAS对水产品质量及人类健康构成不可忽视的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典型PFAS在养殖水体及水产养殖生物中的赋存状态、生物富集效应及生理毒性特征,探讨了其对养殖生物所产生的可能性作用机理,基于健康养殖与绿色安全水产品供应需求,梳理了功能性益生菌缓解PFAS对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产生风险的客观评价、功能性菌株缓解PFAS污染物对养殖生物的毒性机理的研究及水产养殖过程绿色有效的PFAS污染物防控技术的研发等,以期为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05期 v.38 893-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4 ]
  • 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翠雅;陈锋;国显勇;刘嘉轩;张琨;

    海水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养殖尾水会威胁局部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人工湿地是一种典型的废水处理工艺,具有耗能低、投资小和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在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植物、基质、微生物、运行参数和盐度等因素对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目前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筛选合适基质和耐盐植物,优化水力运行参数,考察复杂环境下人工湿地对净化海水养殖尾水能力的影响,发掘可强化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技术或耦合技术,寻找可替代的优质碳源等,以期为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2023年05期 v.38 902-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