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 喹乙醇对鲤的消化酶活性及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叶继丹,卢彤岩,刘红柏,赵吉伟,杨雨辉

    对7组1龄鲤CyprinuscarpioL 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剂量的喹乙醇饲料(0、100、200、400、800、1600、3200mg/kg)。于试验的第3、6、9、12周末,从每组随机抽取4~5尾鱼采取血样,测定肝胰脏及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以及血液白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头肾/体重等指标,评价喹乙醇对鲤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喹乙醇的添加剂量为100~800mg/kg时,鲤蛋白酶活性被诱导;剂量为1600~3200mg/kg时,鲤蛋白酶活性则被抑制。淀粉酶活性在不同喹乙醇剂量下被明显诱导。试验前期,中低剂量的喹乙醇可诱导脂肪酶活性,而较高剂量却抑制其活性;试验后期,喹乙醇对鲤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喹乙醇对鲤血液白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及头肾体重比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喹乙醇对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较大,而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免疫器官的发育则没有影响。

    2004年03期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9 ]
  • 西藏拟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赵文,张鹏,霍元子,王海雷

    对采自西藏北部的西藏拟Daphniopsistibetana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拟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6条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8条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30,核型公式为2N=6M+18T。将此结果与裸腹属和属几个种类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西藏拟染色体核型特点,对其进化地位进行了分析。

    2004年03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黄海葵解剖学和主要器官组织学的研究

    李霞,贾玉妹,李雅娟

    黄海葵AnthopleuraxanthogrammicaBerkly为二胚层动物,体形辐射对称,主要器官包括皮肤、触手、隔膜、消化道和生殖腺。消化道由口、口道和消化腔组成,无肛门;各器官的上皮组织均是由内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组成,上皮中夹有大量的腺细胞;在其触手、隔膜丝及口道的上皮中还发现了3种结构不同的刺细胞(刺丝囊),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生殖腺为滤泡型,由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共同构成。此外,还探讨了海葵主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04年03期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 温度和体重对双齿围沙蚕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王玲,陈爱华,赵啸,王亮,张剑诚,周一兵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体重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Grube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温度梯度(10、12、16、20、24、27、29℃),沙蚕按体重分成S、M、L3组,平均体重分别为(0 40±0 19)、(1 00±0 22)、(2 00±0 50)g。结果表明:1)在10~27℃下,不同体重的沙蚕耗氧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达到29℃时,各体重组的沙蚕耗氧率均明显下降;耗氧率(R)与体重(W)呈负幂函数关系R=aWb-1,其中a值为0 1182~0 3894,b值为-0 3672~-0 5971;2)体重和温度对耗氧率交互作用的方程式为R=0 01993+0 04323T-0 07663WT(F=5 85,P=0 01);3)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排氨率的影响显著(F=3 651,P<0 05),体重对排氨率的影响未见显著。

    2004年03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 皱纹盘鲍血细胞分类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的研究

    张剑诚,张峰,王吉桥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血细胞的组成、数量、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透明细胞无颗粒,具嗜碱性细胞质,约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60%;颗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这两种血细胞都有吞噬作用,尤其是颗粒细胞,经酵母细胞刺激后,血细胞释放活性氧,还原氮蓝四唑(NBT)形成甲肷沉淀,有化学发光现象。长期饥饿的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量低于正常水平。

    2004年03期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 几种培养因子对喹诺酮类药物抑制体外嗜水气单胞菌活性的影响

    卢彤岩,佟恒敏,杨雨辉,赵吉伟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浓度为0~2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浓度为1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 8μg/mL上升到3 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 00625μg/mL,但随着Mg2+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2004年03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真空双筒活鱼提升机的设计与试验

    曹广斌,蒋树义,韩世成

    研制了一种利用真空气压原理进行活鱼提升的机械,并对该机的活鱼提升性能进行了试验,测定了活鱼提升的吸程、压力、流量等技术参数,确定了鱼水比、鱼损率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提鱼机完全满足活鱼提升的特殊要求。在吸程为3 5~7 0m的范围内,鱼水比为1∶1 0时,提升效率较高,活鱼提升量为12~43t/h;可提升最大个体的体长为450mm,体重为2kg;鱼损率为0。

    2004年03期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 用黄色隐球酵母发酵生产辅酶Q10最佳条件的选择

    刘玲,李革

    从黄色隐球酵母CryptococcusluteolusL3302中提取辅酶Q10,经过对氮源、碳源、初始pH、发酵温度等的研究分析,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通过最优化试验,确定培养基的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各1 25g/L;氮源为酵母膏和玉米浆,各0 3g/L;pH值6 5,温度28℃,接种量5%,500mL锥形瓶中的装液量为50mL;生长因子以蛋白水解液为优。按此发酵条件上罐发酵,发酵液中菌体生长量为13 4g/L,辅酶Q10的产量为18 2mg/L。

    2004年03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0 ]
  • 利用音响驯化提高黑鲷对饵料的利用率

    张国胜,田涛,许传才,姜昭阳,于树龙

    以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音响驯化技术,每天配合投饵定时放声集鱼。结果表明,驯化7d后,黑鲷对声音产生了反应,并呈正趋声性。试验初期,黑鲷的摄食时间为10~12min,驯化结束时其摄食时间缩短到2~3min。试验期间,定期测量鱼的体长和体重,得出鱼的体长、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曲线图及关系方程,从而确定在黑鲷的不同生长阶段(60~100g),其日摄食量为4 38~6 47g/尾。

    2004年03期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 鱼饲料中植物原料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王吉桥,包鹏云,李文宽

    综述了植物原料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化学性质、对鱼的影响和消除方法。鱼饲料中常用的植物原料含有影响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能量和其它物质利用的五大类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凝集素、致甲状腺肿物(goitrogens)和抗维生素因子等为热敏抗营养物;皂苷、非淀粉多糖、抗原性蛋白和某些酚化物为热稳性抗营养物。它们能抑制酶的活性,产生毒素,结合有益物质,影响鱼类的代谢。概述了消除植物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物理(热、压、光等)、化学(药物)和生物(发酵、育种等)方法及合理用量。

    2004年03期 208-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 齐口裂腹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

    吴青,王强,蔡礼明,代昌华,陆建平

    报道了齐口裂腹鱼Sclizothoraxprenanti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该鱼的成熟卵为微黏性,卵径2 9~3 0mm,授精后约1h,受精卵吸水膨胀达到最大,卵径4 2mm。试验期间水温为10 2~23 4℃,平均16 8℃。授精5h进入卵裂期,12h进入囊胚期,19h进入原肠期,40h胚孔封闭,86h肌节开始收缩,98h心跳开始,134h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11mm,出膜后第2天到第4天,胸鳍、鳃、口腔、鳍、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5天仔鱼全长达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齐口裂腹鱼卵裂前、原肠期、尾芽出现期前,发育相对较慢,尾芽出现后发育明显加快。

    2004年03期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6 ]
  • 方正银鲫雌核发育后代肌肉营养成分与异源父本的比较

    郁桐炳,尤洋,殷季融

    通过对异育银鲫(Ⅰ)Carassiusauratusgibelio♀×CyprinuscarpioL ♂、异育银鲫(Ⅱ)Caras siusauratusgibelio♀×Carassiusauratuscuvieri♂、生产所用的亲本鱼方正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Bloch)、鲤CyprinuscarpioL 和白鲫CarassiusauratuscuvieriTemmincketSchlegel共5种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本方正银鲫的肌肉蛋白质含量(180 3mg/g)和肌肉干物质中的氨基酸总量(714 277mg/g)、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280 164mg/g)和呈味氨基酸含量(281 091mg/g)等指标均高于其后代和父本鲤、白鲫;雌核发育后代的肌肉营养成分介于双亲之间,低于母本方正银鲫而高于父本鲤和白鲫;以白鲫为父本的异育银鲫(Ⅱ)的肌肉营养成分要高于以鲤为父本的异育银鲫(Ⅰ);异育银鲫可利用雌核发育的生长生物学效应,但对肉质的改良没有作用。

    2004年03期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蟹肉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张立彦,曾庆孝,龙佳,林珣

    采用MFHX数据优化软件,经随机试验和质心计算,得出了木瓜蛋白酶水解蟹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底比3450U/g,固液比1∶2 5,温度64 8℃,pH5,水解3h,水解率可达到89%左右,所得水解液中含有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931 3mg/L。水解液有着浓郁的蟹香风味,与蟹的天然风味接近。

    2004年03期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 高产β-胡萝卜素杜氏藻突变株的鉴定与分析

    孙福征,刘广发,陈启伟,高亚辉

    采用紫外辐射诱导巴氏杜氏藻Dunaliellabardawil突变,经初筛和复筛,初步获得一株巴氏杜氏藻的突变株,对两者从细胞形态特征、β-胡萝卜素含量、蛋白质SDS-PAGE电泳以及总DNA的RAPD扩增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两者均为卵圆形,但原种直径仅为突变后藻株直径的60%,颜色差异明显;突变株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为原种的6 2~15 5倍;两者遗传相似系数为0 868,与突变株的一般要求相符。鉴于此,确认其为高产β-胡萝卜素的新突变株,命名为Dunaliellabardawilvariant4-5Sun&Liu。

    2004年03期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 石坝仔水库渔业基础调查

    蒋艾青,王晓华,方忠祥

    于2002年4、7、9、11月,4次在石坝仔水库3个样点采取水样,对理化因素、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优势种、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石坝仔水库属硅藻型中-富营养型水库,年捕捞量应为30~35万kg。

    2004年03期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计算机室配电线路保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朱姝

    同时使用多台计算机的计算机室常会发生配电回路漏电、保护器跳闸的现象,笔者对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计算机泄漏电流较大是其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设计配电线路保护时,适当增加计算机室的配电回路数,即可以防止此类故障的发生。

    2004年03期 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