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综述

  • 环境因子对龟鳖动物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新平;郭捡红;赵伟华;

    对温度、湿度、孵化介质三种环境因子对龟鳖动物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研究环境因子对龟鳖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机制和提高龟鳖动物的人工孵化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008年06期 v.23 4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研究简报

  • 温度对牙鲆胚胎发育的影响

    司飞;刘海金;孙朝徽;姜秀凤;王玉芬;

    在12、15、18、21、24、27℃水温下观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5龄)的胚胎发育速度,计算其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2~24℃下牙鲆可以正常孵化,其中15℃下孵化率为86.2%,24℃下孵化率低于50%;在27℃下胚胎发育到原肠晚期全部死亡;在12~24℃下,随水温的升高,牙鲆心跳期、克氏囊期、尾芽期和原肠期的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时间缩短;牙鲆最适孵化温度为15℃,孵化上限温度为24℃;牙鲆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7.41℃,有效积温为534.32℃.h。

    2008年06期 v.23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1 ]
  • 养殖大菱鲆“皮疣病”的初步研究

    秦蕾;王印庚;张正;

    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对4家养殖场患"皮疣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鱼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病鱼的疣状突起是由皮肤表皮层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所致,增生的表皮细胞较正常表皮层细胞大,细胞形态较为一致,胞浆淡染,呈嗜碱性,核大,核仁明显;增生部位的基底部细胞排列整齐,不呈浸润性生长,内有真皮结缔组织深入其中。电镜观察发现:增生的表皮细胞间松散排列,连接减少,间隙较大,胞质向外形成许多丝足;核质比增大,核型不规则;细胞器数量较少,胞浆内出现大量小泡围绕胞核排列,空泡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颗粒状物质;细胞间隙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学研究显示:该病明显不同于鱼类的淋巴囊肿病,而应属于一种乳头状瘤;患病机体表现出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要的病理变化特点,通过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来参加对该病的免疫应答反应。病原分析结果排除了霉菌、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在部分病鱼的脾脏中发现了病毒粒子,但该病毒粒子与疣状突起发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2008年06期 v.23 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朱国平;周应祺;许柳雄;

    利用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分析了1950—2003年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TLi)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TLi于1950—1960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60—198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0年以后趋于稳定;TLi与金枪鱼渔业产量,于1950—1960年两者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1960—1970年随渔业产量的增加TLi也增加,1970—1980年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1980—1990年两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1990年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TLi趋于稳定;FIB指数于1951—1956年呈直线增长趋势,1957—1975年呈波动式增长,1976年以后基本上呈直线增长。

    2008年06期 v.23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8 ]
  • 长江水系中5种野生鱼类肌肉脂肪酸的研究

    刘军;胡兵;李惠;陈爱敬;黄峰;李玉增;

    对长江水系中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和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鱼类肌肉中均含有C14:0、C16:0、C18:03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3.90%~56.10%;5种鱼类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20.60%~58.93%,其中圆口铜鱼、长薄鳅和长鳍吻鮈含有C16:1、C18:1、C20:1、C22:1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而铜鱼和圆筒吻鮈含有C16:1、C18:1、C20: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5种鱼类肌肉中均含有C18:2ω6、C18:3ω3、C20:4ω6、C20:5ω3、C22:5ω3、C22:6ω3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4.22%~27.25%。圆筒吻鮈C20:5ω3(EPA)含量为14.80%,远高于其它几种鱼类;长鳍吻鮈C22:6ω3(DHA)含量最高,为5.10%。

    2008年06期 v.23 489-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 基于二值化的数学形态学生物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汪毅;郭显久;于晓静;尹祥贵;

    针对边缘检测算子对噪声敏感且检测边界相对模糊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动态二值化的数学形态学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动态二值化方法确定将灰度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的阈值,然后利用数学形态学的腐蚀和去空洞相结合的方法去除二值化图像的噪声,最后用细化方法检测单像素图像边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降低噪声及图像模糊对边缘检测的影响,实现边缘的准确定位,并保留足够的图像细节,具有更强的去除噪声能力,为显微生物单体图像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边缘细化检测方法。

    2008年06期 v.23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 征稿简则

    2008年06期 v.23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海豚链球菌疫苗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增辉;陈汉忠;陈明;李莉萍;李超;甘西;梁万文;李晓栩;张居作;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2008年06期 v.23 413-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 近亲真宽水蚤的外部形态及附肢结构

    刘青;张恩福;乔娟娟;李晓东;李永函;谭淑荣;

    对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a affinis成体的外部形态和附肢结构等进行了观察。近亲真宽水蚤雌性体长为1.28~1.40 mm,雄性体长为1.13~1.23 mm。其主要特征是:雌性生殖节左右两侧的凸起对称,雌性第五胸肢的第四节末端刺毛左、右肢等长,第三节刺毛的外缘不具锯齿;雄性第五胸肢基节左侧不具突起,末端节也不具有长钩状突起。近亲真宽水蚤在室内单用单胞藻可以培养成活,而在室外培育中,近亲真宽水蚤常可捕食轮虫。根据对其口部附肢的解剖观察,可知这种桡足类的食性为混合型(杂食性)。近亲真宽水蚤与本属的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2008年06期 v.23 419-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 哲罗鱼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张永泉;尹家胜;贾钟贺;陈玉春;

    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两种方法,首次对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哲罗鱼早期发育过程。哲罗鱼受精卵为沉性端黄卵,呈圆球形,含有大量卵黄,卵色呈桔黄色,吸水膨胀后卵径为(5.55±0.15)mm。在水温为4.8~9.0℃下,受精卵历时839 h破膜,初孵仔鱼全长为(18.45±0.32)mm,卵黄囊体积为(0.074±0.009)cm3,经过60 d左右仔鱼发育基本完成。将哲罗鱼与几种鱼类进行了对比,探讨其卵径、孵化平均水温与破膜所需时间及初孵仔鱼大小之间的关系。

    2008年06期 v.23 425-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 双齿围沙蚕对牙鲆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及其与温度和体重的关系

    王玲;周一兵;刘海映;王锋;

    在16、20、24℃3个温度条件下,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标记物,测定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牙鲆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AD)。沙蚕按湿重分为3组:S组(0.50 g±0.19 g)、M组(1.00 g±0.22 g)和L组(2.00 g±0.50 g)。结果表明:1)摄食混合Cr2O3饲料的沙蚕与摄食正常饲料的沙蚕体内Cr的残留量差异不显著(P=0.686,F=0.189)。2)在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干物质、蛋白质、有机碳和能量的AD分别为76.7%~90.6%、86.4%~96.6%、88.0%~95.7%和84.0%~92.1%;温度对4种AD的影响均极显著(F=8.829、P=0.002,F=25.330、P<0.001,F=9.360、P=0.001,F=18.131、P<0.001);而体重对4种AD的影响均不显著。3)试验温度下,各组双齿围沙蚕的肠道排空时间(GPT)为(61±14.15)~(131±13.00)min,体重对GPT的影响极显著(F=10.195,P=0.001),而温度对GPT影响不显著。

    2008年06期 v.23 4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 松江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徐建荣;韩晓磊;李宁;郁建锋;许璞;包振民;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鸭绿江水域丹东段和河北秦皇岛渤海海域两个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6对选择性引物,从两个群体的63个个体共扩增出360个位点,多态位点214个;松江鲈丹东和秦皇岛两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为50.28%、50.00%,平均杂合度和Shannon s指数分别为0.1690、0.1733和0.2534、0.2592,说明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Shannon s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松江鲈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松江鲈UPGMA系统树没有依据群体分别聚类,未出现明显分支,无明显遗传差异;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显示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相似。

    2008年06期 v.23 437-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 用改进的高碘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Mn(Ⅱ)

    邢殿楼;王丽;杨凤;周波;陈洪章;张晶;雷衍之;

    采用改进的高碘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对海水中Mn(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操作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L水样中,加入10 mL焦磷酸钾—乙酸钠缓冲溶液(焦磷酸钾浓度为0.24mol/L,乙酸钠浓度为0.40 mol/L),1.0 mL高碘酸钾(0.77 g/L),海水中无沉淀生成;显色时间可选择5~30 min,比色波长仍选择525 nm;Mn(Ⅱ)测定方法的工作曲线直线范围,海水为1~50 mg/L,淡水为1~30 mg/L;变异系数为0.31%~26.61%,回收率为76%~112%。

    2008年06期 v.23 442-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 仿刺参摄食砂砾粒度的选择性研究

    周玮;王俊杰;陆佳;王兴兵;

    在对自然海区和池塘养殖的仿刺参消化道内含物中砂砾粒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粒度的砂砾作为试验材料,对苗种培育阶段不同规格仿刺参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对摄食的砂砾粒度的选择性十分显著,自然海区仿刺参依生存环境的差异,其消化道内砂砾粒度组成比例略有差异,但其60%粒度组成区间为0.0625~0.5 mm;池塘养殖仿刺参消化道内砂砾粒度组成60%粒度区间为<0.25mm;室内试验中,在各粒级砂砾比例相同的条件下各试验组仿刺参均表现出一致的粒度选择性,在其选择的砂砾颗粒粒度中,60%以上的颗粒粒径为0.125~0.5 mm。因此可认为仿刺参摄食砂砾粒度的选择范围为0.125~0.25 mm。

    2008年06期 v.23 446-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 养殖牙鲆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孙朝徽;刘海金;司飞;王玉芬;姜秀凤;

    采用切片方法观察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过程及其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牙鲆仔鱼10日龄(全长约4.2 mm)时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20日龄(6.6 mm)时性腺原基形成;30日龄(9.7 mm)时原始性腺形成;50日龄(23.9 mm)时输精管原基形成,精巢开始分化;65日龄(56.1 mm)时卵巢腔形成,卵巢开始分化;85日龄(84.3 mm)时精巢出现精原细胞,精巢分化完成;105日龄(127.8 mm)时卵巢内出现卵细胞,卵巢分化完成。牙鲆雌、雄性腺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雄鱼性腺分化早于雌鱼。

    2008年06期 v.23 45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9 ]
  • 基于表温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适应指数的研究

    郭爱;陈新军;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鲣Katsy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频次,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表示栖息地适应指数(HSI),采用3种方法建立HSI-SST模型。根据建立的3个模型,利用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优HSI-SST模型;最后,利用2003年SST数据计算其各季度HSI值,用来验证预测中心渔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4的区域;采用模型B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6的区域;采用模型C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8的区域,因此认为模型C更符合鲣资源分布的特征。利用模型C估算2003年各季度HIS值,高产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这进一步说明,模型C能较为准确地预报鲣中心渔场的位置。

    2008年06期 v.23 45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 Cu(Ⅱ)、Zn(Ⅱ)、Cd(Ⅱ)和Pb(Ⅱ)对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亮;董绪燕;孙智达;

    研究了Cu(Ⅱ)、Zn(Ⅱ)、Cd(Ⅱ)和Pb(Ⅱ)4种重金属离子对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鱼体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差别。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Cu(Ⅱ)(0.06、0.12、0.25、0.50 mg/L)、Zn(Ⅱ)(0.60、1.25、2.50、5.00mg/L)、Cd(Ⅱ)(0.60、1.25、2.50、5.00 mg/L)、Pb(Ⅱ)(0.06、0.12、0.25、0.50 mg/L)溶液中,分别测定染毒24、48、72 h后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Cu(Ⅱ)、Zn(Ⅱ)、Cd(Ⅱ)和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相似,即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SOD活性整体上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高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则使组织中SOD活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愈加明显;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和敏感性均高于鳃和肌肉。

    2008年06期 v.23 46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 含有涡量张量的非线性雷诺应力本构方程

    陈庆义;卓永强;汤勇;

    根据Donaldson提出的湍流计算模型应满足的条件,将一个对称的且迹为零的涡量张量二次项加入到雷诺应力和流场时均量的本构关系中,建立了一个新的非线性雷诺应力本构方程。应用该方程对具有方形截面的直管湍流流动和圆管湍流流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雷诺应力本构方程可以正确地预示二次流的存在,明显改进对雷诺正应力的大小及各向异性的计算。

    2008年06期 v.23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第23卷(2008年)总目次

    2008年06期 v.23 499-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