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综述

  • 水产动物病原拮抗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杜明洋;叶仕根;刘娟;王讷言;杨静;白璐;

    为探寻水产养殖中可代替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拮抗菌生物防控以及更安全、有效、无公害的生物生态环境防控措施,本研究中综述了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及其拮抗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应用现状等,并对水产动物病原拮抗微生物研究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展望。本研究结果可为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以及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06期 v.32 753-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6 ]

  •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包囊在3种鱼鳃丝上的形成规律

    邹军;张呈祥;闻海波;马学艳;徐良;华丹;顾若波;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2017年06期 v.32 637-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连续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急性和慢性毒理研究

    章宇思;潘连德;洪滨;

    为研究恩诺沙星对人工养殖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的药物毒性影响,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将60只体质量约20 g的中华草龟随机分为6组,分别注射剂量为649.9、484.1、360.5、268.5、200.0、0(对照)mg/kg(体质量)的恩诺沙星,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将16只体质量约为100 g的中华草龟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剂量为0(对照)、10、30、50 mg/kg(体质量)的恩诺沙星,连续注射30 d,停药30 d,并在第0、2、13、28、40、50、60 d各抽取0.4 m L血液进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观察两周后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34.45 mg/kg,对死亡龟进行组织学检查显示,龟肝组织的肝细胞索结构混乱,有较严重淤血,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有水肿;慢性毒性试验中,注射过程中高剂量组(50 mg/kg)3只龟死亡,中剂量组(30 mg/kg)1只龟死亡,龟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10 mg/kg)和对照组(P<0.05),在停止注射后,中、高剂量组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迅速上升,剖检和组织学检查可见高剂量组肝脏密度减小,肝组织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变性,肝小叶和肝细胞索无法辨识,肺组织结构混乱,胃肠道内有黄色黏稠液体,胃肠壁变薄、水肿,而肾组织无严重病变,注射部位肌肉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炎症。研究表明,连续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具有明显的肝毒性,且对肺、胃、肠道和肌肉组织也有一定的毒性,无肾毒性。

    2017年06期 v.32 643-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 日粮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虹鳟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王艺;孙国祥;刘鹰;杨修亮;张旭;王顺奎;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718.3±36.3)g的虹鳟,分别投喂添加5种不同水平的谷胱甘肽饲料(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0、100、200、400、600 mg/kg),8周后观测各组虹鳟的生长情况及机体抗氧化状态。结果表明:虹鳟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日均摄食量(AFI)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添加量为2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200 mg/kg组虹鳟的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最低(4.04%);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升高,其中200 mg/kg组血清和肝脏中SOD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0 mg/kg组血清和肝脏中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0 mg/kg组血清、肝脏和鳃丝中GSH和GR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00 mg/kg组最低。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适量谷胱甘肽能够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和死亡率,有助于缓解虹鳟养殖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

    2017年06期 v.32 65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 大竹蛏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和分析

    聂鸿涛;姜力文;郑梦鸽;李东东;闫喜武;

    为进一步开发大竹蛏Solen grandis的基因资源,采用2代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大竹蛏的鳃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构建了转录组数据库,获得338 483 476条Clean Reads数据;拼接组装后获得190 856条Unigene数据,平均长度为1147 bp;与NR、NT、KO、Swiss Prot、PFAM、GO、KOG等数据库进行Blast信息比对(E-value为10-5),共获得63 337个注释基因;与NR数据库比对发现,大竹蛏转录组基因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53.3%;将大竹蛏转录组的Unigene的功能通过与KOG数据库进行注释比对划分为25类;GO数据库注释可分为三类,即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共包括65个分支;KEGG分析发现,大竹蛏转录组数据中按照代谢通路可分为92类,利用Blast蛋白库比对和Estscan软件进行ORF预测,获得长度大于300 nt的ORF共50 681个;通过SSR分析,共获得73 089个SSR标记。本研究中获得的转录组信息可为今后进行大竹蛏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7年06期 v.32 658-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 重金属镉对铜藻生长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吕芳;詹冬梅;郭文;吴海一;丁刚;栾青;

    为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经济海藻的生长和品质造成的严重影响,以经济褐藻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15℃的条件下,研究了由Cd Cl2·2.5H2O配制不同浓度(0、0.1、0.5、1.0、5.0 mg/L)的重金属镉胁迫对铜藻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对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褐藻胶和褐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在15 d内持续升高,0.1、0.5 mg/L Cd处理组的SGR在试验前10 d内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至第15天,1.0 mg/L处理组的SGR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状态,而5.0 mg/L处理组的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在试验第15天时,各胁迫组藻体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铜藻的岩藻黄素和褐藻多酚含量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下均有极大程度的下降,且Cd胁迫浓度越高,降幅越大,而褐藻胶含量在Cd浓度≤0.5 mg/L胁迫下未有显著变化(P>0.05),在Cd≥1.0mg/L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在铜藻产业化开发应用过程中,其养殖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017年06期 v.32 664-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5 ]
  •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胡发文;李莉;刘元文;王雪;菅玉霞;于朋;潘雷;高凤祥;郭文;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2017年06期 v.32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 牛膝提取物对大鳞鲃生长、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性的影响

    吴春;单金峰;丁辰龙;

    为研究牛膝提取物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生长性能、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选取450尾体质量为(98.92±2.25)g的大鳞鲃,随机分成5组,分别投喂牛膝提取物水平为0(对照)、0.05%、0.10%、0.20%、0.40%的5种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20%的牛膝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大鳞鲃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添加0.10%的牛膝提取物,可显著增加大鳞鲃的头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0.20%、0.40%牛膝提取物添加组大鳞鲃血清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0.20%牛膝提取物添加组大鳞鲃存活率最高。研究表明,牛膝提取物可提高大鳞鲃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性,建议饲料中牛膝提取物的添加水平为0.20%。

    2017年06期 v.32 67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 异戊二烯对刺参急性毒性及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罗耀明;李多慧;田甲申;鹿志创;王秀艳;王丽梅;姜大为;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及96 h亚致死效应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对刺参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3.00、78.09、72.93、69.7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98 mg/L;亚致死试验中,CAT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受到抑制作用,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正相关性;96 h时,中、低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而高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ACP和AKP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但48 h时两种酶均受到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96 h时AKP活性受到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异戊二烯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异戊二烯胁迫对刺参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胁迫效应,以及对消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重要的致毒原因,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变化体现了异戊二烯的致毒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戊二烯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06期 v.32 682-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 刺参养殖池塘周年盐度变化微观特征研究

    毕丽仙;桑田成;刘丹;娄斯艺;廖德杰;陈济丰;郭超;周玮;

    为研究刺参养殖池塘水体盐度跃层形成机理及盐度跃层变化规律的微观特征,对旅顺一个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表、底层盐度周年变化和四季代表日盐度昼夜垂直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池塘表层盐度变化为24.6~31.7,底层盐度变化为28.4~31.7,夏季盐度较低;7—9月、12月到翌年3月,养殖池塘表、底层存在盐度差且底层大于表层;夏季和冬季代表日池塘盐度存在昼夜和垂直变化,夏季变化幅度较大;夏季-120 cm以下和冬季-60 cm以下水层无昼夜变化。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上层盐度波动较大,下层基本上稳定。

    2017年06期 v.32 68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 越冬期前后菲律宾蛤仔体成分变化研究

    杨东敏;王化敏;丁鉴锋;杨凤;闫喜武;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低温耐受机制,对采集于大连市金石滩体质量为(15.45±1.00)g的越冬期蛤仔生理生化物质(结合水、糖原、甘油、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越冬前相比,越冬期后菲律宾蛤仔的糖原和脂肪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甘油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脂肪酸C18∶0、C20∶4n-6、C22∶5n-6和C22∶5n-3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n-3(EPA)含量显著升高(P<0.05);异亮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蛤仔体成分的变化与其低温耐受能力存在密切联系,该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越冬期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2017年06期 v.32 694-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 四溴联苯醚慢性胁迫对大泷六线鱼生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张赛赛;孙德启;姜欣彤;董安然;王伟;

    为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慢性胁迫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生物毒性效应,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BDE-47探究了其对大泷六线鱼生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置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以及5 ng/L(A组)、50 ng/L(B组)、500 ng/L(C组)、5μg/L(D组)、50μg/L(E组)5个BDE-47浓度组。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各组大泷六线鱼的存活率均为100%;BDE-47对大泷六线鱼生长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BDE-47浓度的增大,大泷六线鱼体长和体质量增长受到的影响也增大,尤其是BDE-47浓度在50 ng/L以上时,鱼体质量出现负增长;BDE-47对大泷六线鱼肝脏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有显著影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肝脏SOD、CAT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趋势;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组肌肉CAT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肌肉CAT活力及各浓度组肌肉SOD活力均无明显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各浓度的BDE-47不同程度地抑制大泷六线鱼生长,其中体质量较体长对BDE-47的响应更敏感;在肝脏组织中,SOD和CAT活力对于污染物的胁迫反应比在肌肉组织中更敏感。

    2017年06期 v.32 700-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 淀山湖翘嘴鲌繁殖力研究

    吕大伟;周彦锋;葛优;王晨赫;尤洋;

    为对淀山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种群数量变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对淀山湖翘嘴鲌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个体繁殖年龄由3~6龄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2 764~737 760粒,平均为134 901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20~13 982粒/cm,平均为3157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04~554粒/g,平均为234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仅与性腺成熟系数和卵巢质量相关。研究表明:淀山湖翘嘴鲌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和净体质量均呈正相关;体长相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净体质量和肥满度均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性腺成熟系数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呈负相关。

    2017年06期 v.32 708-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 鱼山渔场披山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谢旭;俞存根;郑基;夏陆军;毕耜瑶;张平;邓小艳;苗露;

    为分析鱼山渔场披山海域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8月在鱼山渔场披山海域进行底拖网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15个站位资料,定量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虾类15种,隶属于8科11属,其中优势种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共7种;不同季节的虾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其中以秋季的虾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优势种种类数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不同季节渔获种类的水深分布有较大差异,虾类种类以5~10 m水深带分布较多,小于5 m水深带较少;多样性指数冬季低于其他季节,其中小于5 m水深带较高,10~15 m水深带较低,虾类多样性指数随水深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研究表明,水深、底层水温、表层盐度、底层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调查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2017年06期 v.32 713-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 春、夏季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水化学及营养状况评价

    张丹;孙振中;张玉平;

    为了解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水化学状况及其污染程度,利用2011—2015年间对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春、夏季9个水化学因子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水域水化因子的变化特征、相关性及氮磷营养盐结构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该水域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及污染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2011—2015年春、夏季pH平均值分别为8.05±0.11和7.96±0.27;春、夏季DO平均值分别为(8.13±0.33)、(7.42±0.31)mg/L,DO饱和度均在88%以上;受潮汐、径流和降水影响,盐度波动范围较大,春、夏季盐度平均值分别为11.67±5.60和12.06±3.28;春、夏季CODMn平均值均小于3 mg/L,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标准;总氨氮(TAN)、NO-2-N含量均维持在较低状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及经济鱼虾类生长安全浓度的要求;三态氮含量依次为NO-3-N>TAN>NO-2-N,NO-3-N占DIN的69%~97%;pH与氮磷营养盐均为负相关,氮、磷间均呈正相关;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4年春季,调查水域营养级均为ⅥP,2014年夏季—2015年,N/P值明显下降,营养级过渡到ⅤP,调查水域受磷限制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采用海水水质一类标准评价,5年所有站位有机污染指数A值均大于4,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有机污染严重,亟待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

    2017年06期 v.32 724-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张虎;袁健美;刘必林;贲成恺;于雯雯;高继先;杨波;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2017年06期 v.32 73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 苷苔岩藻聚糖硫酸酯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张雪迪;宋悦凡;汪秋宽;何云海;刘舒;任丹丹;武龙;丛海花;

    为探究苷苔Ecklonia cava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EC-FUC)的组成结构,以产自韩国济州岛海岸的苷苔Ecklonia cava中提取的EC-FUC为原料,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300、S-400凝胶柱层析对EC-FUC进行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明胶-Ba Cl2法分别测定纯化各组分的总糖含量及硫酸根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分别测定各个纯化组分的单糖组成并分析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C-FUC纯化后得到ECF-1、ECF-2和ECF-3组分,其总糖含量分别为41.7%、57.79%、75.78%,硫酸根含量分别为3.68%、3.41%、18.03%,回收率分别为6.27%、8.77%、16.19%,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 430、16 430、222 460;ECF-1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ECF-2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和岩藻糖,ECF-3单糖组成主要为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红外光谱分析显示,ECF-1、ECF-2和ECF-3硫酸基主要连接在岩藻糖的C2、C3位置;13C核磁共振分析显示,ECF-2中存在甘露糖醛酸,ECF-3在17.97×10-6处出现α-L-吡喃岩藻糖C6信号峰。本研究结果可为苷苔藻聚糖硫酸酯组成结构提供丰富的信息。

    2017年06期 v.32 740-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4 ]
  • 基于水声通信的海洋水质多点监测系统设计

    赵杰;王志;惠力;朱洪海;杨俊贤;初士博;

    为解决目前水质监测存在的单点测量、实时跟踪观测不及时、通信距离短和供电不便等问题,设计了基于水声通信的海洋水质多点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浮标系统、坐底式水质监测系统、岸站实时数据接收系统。水质多点监测的下位机由浮标系统和海底多个坐底式水质监测系统组成;坐底式系统与浮标之间采用水声通信的方式实现水下数据上传,水声通信半径能达到10 km;以浮标作为中继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利用DTU和北斗双通信将分钟数据实时传输,解决了诸多水质监测中现存的问题。研究表明,本系统数据实时上传率达到95%以上,能够满足大范围海域内水质多点实时监测的要求,可为水产养殖提供全天候有效可靠的水质参数。

    2017年06期 v.32 747-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5 ]
  •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第32卷(2017年)总目次

    <正>~~

    2017年06期 v.32 759-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