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妙芬;王忠林;刘远;司宝玲;赵祖龙;孙忠泳;
为了分析辽东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于2015年4月14日—5月3日采用"走航式"测量方法,分别获取了辽东湾海域32个站位表层、5、10 m 3个不同深度水层的CDOM荧光图谱、吸收系数和石油物质含量等数据。结果表明:表层(0 m)CDOM的荧光图谱分为3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5、10 m深水层CDOM的荧光图谱主要为单峰型和双峰型;3种峰型均包含位于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为225~235 nm/325~350 nm的荧光峰,这主要是海水浮游植物自身降解产生的色氨酸产生的;在靠近海上油气开采平台和双台子河入海口的海域,油物质和CDOM的共同作用,使得位于这些区域的站点表层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荧光峰的范围也有所增大;表层、10 m深水层荧光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随站位的走势基本一致,而5 m深水层的走势就比较复杂;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荧光峰,其位置随着水深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荧光强度随水深变化规律不明显。本研究中建立的由荧光峰强度(Af)和CDOM在440 nm处吸收系数[ag(440)]的比值来求解光谱斜率(S)的模型,可为利用荧光和可见光遥感技术反演光谱斜率S提供一种新方法。
2018年02期 v.33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 宋昌斌;刘立莉;卢鹏志;杨华;李贤;高霄龙;陈涛;熊巍;雷堡乐;马贺;杜建军;
为在水产养殖车间的光照设计中选择最优的光色、光强与光周期参数及合适的灯具,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根据水产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视觉生理结构及对光反应敏感的适应性特点,进行了水产养殖车间LED人工光照设计方案研究,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产业在光照上经常出现的模糊问题,提出了在设计LED人工光照方案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降低养殖车间光照成本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2018年02期 v.33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7 ] - 彭会;刘杰;陈慧芸;
为深入研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阴离子抗菌肽SCY2的抗菌活性,将抗菌肽SCY2的成熟肽序列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 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 PIC9K-SCY2,用电击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 PIC9K-SCY2,用0.5%甲醇诱导表达24 h后,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1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与预期的抗菌肽SCY2成熟肽的大小相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质谱鉴定,有6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预期一致;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SCY2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被测的革兰氏阴性菌无抑杀活性(>50μmol/L);抗菌肽SCY2同抗生素进行协同抗菌试验,发现SCY2与四环素协同使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杀存在协同作用,SCY2与青霉素协同使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抑杀具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抗生素与抗菌肽协同使用可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2018年02期 v.33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 张民;安哲;彭会;
为了获得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雌激素受体的基因信息及其表达特性,采用RACE-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其在17α-炔雌醇(EE2)暴露下的基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青鳉雌激素受体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雌激素受体基因同源性较高,特别是DNA结合结构域(DBD)在进化上高度保守,配体结合结构域(LBD)次之;OM-ERα/β1/β2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青鳉肝脏、性腺、脾脏和肠中表达量较高;OM-ERα在肝脏中的表达和OM-ERβ1/β2在性腺中的表达,雌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EE2浓度为5、50、500ng/L的水体中暴露96 h后,海水青鳉仔鱼中的分子标志物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被显著诱导(P<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中浓度(50 ng/L)的EE2诱导仔鱼OM-ERβ1基因表达,OM-ERβ2对EE2暴露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攻毒试验结果表明,OM-ERα和vtg1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暗示EE2可能主要通过ERα调控vtg1基因的表达;EE2攻毒下,β亚型存在一种倒U型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海水青鳉3个雌激素受体亚型基因OM-ERα/β1/β2,为后续开展海水模式鱼类雌激素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OM-ERα/β1/β2的组织表达特性及EE2对仔鱼OM-ERα/β1/β2表达的不同调控,显示出海水青鳉3种ER亚型基因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且其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模式不同。
2018年02期 v.33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3 ] - 于新然;姚洪;叶仕根;黎睿君;李华;李强;
为了调查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原菌感染情况,选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共分离得到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显示,22株菌均含有kat B、fim A、gad B、esa V等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并致大菱鲆累积死亡率均为100%;ERIC-PCR结果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模式菌株(ATCC15947)与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均为Ⅱ型,与ATCC15947菌株为Ⅰ型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2018年02期 v.33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 金晔;袁海延;王好;周井祥;刘艳辉;李改娟;祖岫杰;
为研究鲤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免疫效果,根据鲤HSP90 mRNA的基因序列(GenBank),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HSP90,并将pEGFP-C1-HSP90转染至鲤脑细胞(CCB)中,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质粒pEGFP-C1-HSP90在CCB中成功表达;以不同免疫剂量的重组表达质粒与pIRESORF81联合免疫鲤,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注射重组质粒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KHV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次免疫后两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核酸疫苗pIRES-ORF81相比,抗体水平明显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佐剂具有一定的目标效果。
2018年02期 v.33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 王化敏;丁鉴锋;杨东敏;牟政强;霍忠明;闫喜武;包琳;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环境中溶氧剧烈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探讨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在蛤蛤恣仔的低氧耐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对低氧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的4种壳色蛤仔(野生蛤仔、斑马蛤、白蛤、白斑马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1 mg/L的低氧胁迫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家族基因成员(TPx、CAT、Mn-SOD、Cu/Zn-SOD)和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HSP40、HSP75、Vps HSP-1、Vps HS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鳃组织中,野生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其他3种壳色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 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值(P<0.05),斑马蛤的TPx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4种壳色蛤仔中的抗氧化酶基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白蛤TPx基因和白斑马蛤CAT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鳃组织中,斑马蛤和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4 h、6 h时达到最低值(P<0.05),野生蛤仔和白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 h时,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胁迫12 h时,野生蛤仔达到最高值(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胁迫6 h时达到最低值(P<0.05),而其他3个壳色蛤仔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表达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 h时野生蛤仔和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5),12 h时斑马蛤达到最大值(P<0.05),且白蛤HSP40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研究表明,斑马蛤和白蛤的TPx基因可能参与其体内黑色素合成的过程,初步证实了不同壳色蛤仔参与色素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在其对低氧的耐受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02期 v.33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9 ] - 廖德杰;童金苟;曹善茂;周颖;俞小牧;付北德;刘阳;王潇;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2018年02期 v.33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 段强;田静;曹纬楠;武禹安;李杰;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作效应,采用双列杂交方法构建了AA、AB、BB、BA 4个基因型家系遗传材料,分别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养殖环境条件下养殖30~45 d,以壳长生长为指标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基因型与温度互作遗传效应中,温度对基因型存在显著影响(P<0.05),在20、24、28℃水温下,壳长生长由大到小分别为BB>BA>AB>AA,BA>AB>AA>BB,AA>BA>AB>BB,但温度与基因型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基因型与盐度互作遗传效应中,盐度对基因型存在显著影响(P<0.05),在20、25、30盐度下,AA家系生长均显著快于BA、AB和BB家系(P<0.05),各盐度下壳长生长均依次为AA>AB>BA>BB,但盐度与基因型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在室外土池、室内循环水槽、室内水桶3种养殖环境下,环境对壳长生长存在显著影响(P<0.05),各家系生长速度均为室外土池>室内循环水>室内水桶,环境对基因型也存在显著影响(P<0.05),各环境条件下BA、AA、AB家系生长速度均显著快于BB家系(P<0.05),壳长生长由大到小依次为AA>AB>BA>BB,且养殖环境和基因型的交互作用也存在显著影响(P<0.05),采用线性回归法对蛤仔4个基因型与养殖环境互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基因型的壳长增长率对环境的响应方法,回归系数所确定的各基因型对环境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顺序为BB>AB>BA>AA。本研究结果为蛤仔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8年02期 v.33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2 ] - 张颖;孟克巴雅尔;谷禹壮;陈泽一;高梦婵;孙建富;刘青;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2018年02期 v.33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5 ] - 韩天坤;杨凤;贾甲;李晓旭;闫喜武;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2018年02期 v.33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4 ] - 李杰;孙溪蔓;张鹏;袁洪梅;王晔;闫喜武;杨凤;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为探明其耐低温能力和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以8.2℃为对照,每3天降1℃,进行渐变低温(5.4、2.2、0.2℃)对3种规格(壳长8、13、17 mm)斑马蛤幼贝消化酶(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胃蛋白酶)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斑马蛤幼贝死亡率均小于3%;低温对淀粉酶呈诱导作用,并且对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的诱导作用更明显,各温度下未检测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低温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8 mm和13 mm蛤仔)或诱导-抑制-诱导(17 mm蛤仔)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诱导作用,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SOD酶活性升高;低温对CAT呈抑制作用(17 mm蛤仔)或抑制-诱导作用(8 mm和13 mm蛤仔),总体呈抑制作用,且较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5.4℃)比较大规格(壳长13 mm和17 mm,2.2℃)起始抑制的温度高,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CAT酶活性下降;与CAT相比,幼贝以SOD为主来抵御低温带来的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斑马蛤耐低温机制及中国北方大规模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2018年02期 v.33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 曹善茂;王潇;刘钢;李晓雨;刘阳;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2018年02期 v.33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 张文龙;刘声宇;刘晓威;李旭;周一兵;杨大佐;
为研究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在不同温度(16、20、24℃)下摄食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碳收支,对3种规格(S组为1.2 g±0.1 g,M组为4.0 g±0.3 g,L组为8.5 g±1.1 g)岩虫的碳收支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摄食碳有显著性影响(P<0.05),碳摄食率在温度为20℃时达到最高;同一温度下,岩虫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可用关系式COC=a Wb来表示,b值范围为-0.47~-0.89;岩虫对碳的吸收率整体达到了50.2%~76.9%,以温度20℃时最高,显示了岩虫对孔石莼有较高的吸收率;各温度下,随体质量的增加岩虫最小碳需求量减少,S组与M、L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为16~24℃时,由呼吸和排泄消耗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最大,为47.3%~64.9%;生长累积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在20℃时最高,范围为19.1%~44.1%。研究表明,岩虫在20℃时有较高的碳摄食率和碳积累率,可以为岩虫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2期 v.33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 李荣妮;唐瑞波;朱莉飞;史东杰;张欣;
为研究并验证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蚯蚓粉和蚯蚓粪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同一批次初体质量为(52.98±0.33)g的罗非鱼幼鱼1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A组),添加2.5%、5.0%、7.5%蚯蚓粪的饲料(B1、B2、B3组),添加蚯蚓粪+蚯蚓粉(5.0%+0.150%、7.5%+0.225%)的混合饲料(C1、C2组),试验在室内玻璃水族箱(100 cm×50 cm×50 cm)中进行,饲养60 d后测定罗非鱼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用蚯蚓粉粗蛋白质为57.93%,蚯蚓粪粗蛋白质为3.81%;B、C组与A组相比,饲料系数稍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抗氧化免疫能力稍高,以饲料中添加5.0%蚯蚓粪(B2组)最好,但经方差分析显示,所有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本试验结果为蚯蚓粪及蚯蚓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和新饲料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罗非鱼养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8年02期 v.33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7 ] - 周晓;宋悦凡;何云海;汪秋宽;刘舒;
以从大连沿海新鲜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中提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为原料,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弱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萱藻褐藻多糖硫酸酯粗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各组分的硫酸根、总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分的硫酸根含量分别为10.64%、10.47%、11.93%、21.13%,多糖含量分别为46.56%、55.88%、50.06%、73.65%;通过单糖分析、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显示F-1、F-2含有鼠李糖,F-0、F-3出现岩藻糖的C6信号峰。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发萱藻资源、了解其功效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8年02期 v.33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2 ] - 刘慧慧;周晏琳;张晴;李亚烜;刘俊荣;田元勇;魏巍;
为探讨捕后干露处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复水湿藏稳定性的影响,将采捕后体质量为(12.0±1.6)g的菲律宾蛤仔分别进行冷却干露预处理(干露-4℃组)、室温干露预处理(干露-室温组)及无预处理(对照组)后进行海水湿藏,跟踪监测了湿藏期间菲律宾蛤仔生化代谢情况,指标包括各部位质量百分比、体腔液pH、肌肉pH、水溶性蛋白质、肌肉糖原、ATP关联物、AEC值和K值。结果表明:干露预处理会消耗肌肉中ATP,但这种消耗在湿藏期间(50 h)能得到部分恢复;复水湿藏过程中3个处理组的内脏团质量略呈下降,质量百分比由5.8%降至1.2%,其他软体部位质量保持稳定;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无变化;对照组糖原含量比干露组下降更明显,由43.6 mg/g显著降至25.6 mg/g(P<0.05);pH均随贮藏时间推移呈现降低趋势,其中肌肉pH由7.0显著降为6.7(P<0.05),体腔液pH由7.7降为7.3(P>0.05);各组菲律宾蛤仔的AEC值一直保持在71%~76%,K值保持在2%~6%。研究表明,50 h复水湿藏过程中,3个试验组均能保持较好的生理状态,短时间(24 h)的干露放置不会对菲律宾蛤仔复水湿藏稳定性产生影响。
2018年02期 v.33 24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5 ] - 王振宇;张国胜;包林;邢柱普;庄鑫;殷雷明;王羿宁;邢彬彬;张治平;王喜风;
为研究用水下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类体长的可行性,选取15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体体长并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摄影系统测量和人工测量两种测量方式测定出的数据相关系数为0.933(P=0.003);二者的相对误差范围为2.1%~18.1%,绝对误差范围为2.9~33.0 mm。研究表明,摄影测量鱼体长度与人工测量相比,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原因是鱼体控制点的提取较为困难,而人工测量本身也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该摄影测量系统适用于水下测量鱼类体长。
2018年02期 v.33 25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2 ] - 陈仁杰;李显森;樊钢洲;赵宪勇;张国胜;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针对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的网目选择性,于2017年8月在黄海南部的海州湾水域进行了不同网囊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的套网法拖网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下主要渔获的逃逸率与幼鱼的释放效果,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权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渔获逃逸率逐渐增加,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显著,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网囊网目尺寸可放大至80 mm以上;当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6 mm时,释放效果显著,当网目尺寸大于56 mm时,经济效益损失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将56 mm作为制定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参考标准。
2018年02期 v.33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 孙娟娟;于红;冯艳红;彭松;程名;卢晓黎;董婉婷;崔榛;
为了解决基于分词的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效果受分词准确度影响这一问题,采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该方法使用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字向量作为模型输入,避免了分词不准确对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效果造成的影响;针对渔业领域命名实体长度较长这一特点,使用LSTM单元保持较长时间记忆信息,并将标记信息融入到CRF模型中构建Character+LSTM+CRF实体识别模型。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渔业领域语料集上进行多组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Character+LSTM+CRF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与LSTM模型相比较,在准确率、召回率、F值上分别提升了3.39%、2.99%、3.19%,对于渔业领域实体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2018年02期 v.33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