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综述

  • 水产动物Akt基因研究进展

    刘丽;孙景贤;常亚青;崔东遥;李莹莹;李开全;湛垚垚;

    Akt(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是一种丝氨酸(Ser)或苏氨酸(Thr)蛋白激酶,也称为蛋白激酶B(PKB),可以磷酸化多种转录因子,在细胞增殖、细胞免疫应答、细胞代谢调控、细胞发育及存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水产动物Akt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资料尚缺乏,本研究中就近年来水产动物Akt基因的序列特征、进化特点、参与的主要通路,以及参与调控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甲壳类与贝类的免疫防御过程等生物功能等进行综述,指出今后可利用同源克隆或基因组数据挖掘技术获得更多水产动物的Akt基因信息,以便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该基因在水产动物中的系统进化特点和规律,深入探究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不同水产动物的Akt基因的响应规律及该基因与其下游靶基因的互作机制,进一步筛选和挖掘能够调控水产动物Akt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充分认识和利用水产动物Akt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2019年04期 v.34 602-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6 ]
  • 渔船船体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俊祥;施伟;丁晓非;谢忠东;马先英;张寒冰;金明泽;杨健伟;付瑞军;

    中国在渔船建造中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的使用情况与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渔船以木质渔船为主,其能耗高、效率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急需更新改造。本研究中对国内外渔船船体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目前常用的6种渔船建造材料的综合性能从力学、经济性、可持续性方面进行了评价,当前中国渔业发展中存在着渔船产业配置不合理、先进渔业装备推广缓慢、渔业捕捞成本高等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当前各种渔船材料的特点,建议在沿岸小型渔船方面积极发展聚乙烯渔船,在近海中型渔船方面积极发展玻璃钢渔船,在远洋大型渔船方面积极发展全钢质船体、铝合金上建渔船,未来的渔船建造材料朝着节能型、高强型、耐腐型、低成本型方向发展。

    2019年04期 v.34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6 ]

  • 皱纹盘鲍HdhTPX2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乔琨;方春华;陈贝;彭会;潘南;蔡水淋;许旻;陈丽娇;郝华;刘智禹;

    为研究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2)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将HdhTPX2基因克隆至pPIC9K载体,通过电击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9K-HdhTPX2,经甲醇诱导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HdhTPX2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及体外抗氧化功能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PIC9K-HdhTPX2,经表达条件的优化,在pH为7的培养基中用0.5%甲醇诱导表达72 h,分泌表达上清液中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纯化后的蛋白经质谱鉴定为目的蛋白;体外活性测定发现,该蛋白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强于维生素C,并对H_2O_2引起的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皱纹盘鲍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HdhTPX2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表达产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功能。

    2019年04期 v.34 463-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 ]
  • 刺参体腔细胞表面抗原分类及体壁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研究

    赵小然;李艳;王莉芬;常亚青;王斌;

    为检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细胞表面抗原的分类,确定其体壁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定位,选取体质量为(160±10)g的健康刺参,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技术对刺参体腔细胞表面抗原CD类似物类型(CD3、CD4、CD7、CD8、CD11b、CD14、CD38)进行了检测,并使用免疫组化法对刺参体壁组织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初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直径大于和小于5μm的体腔细胞,表面抗原CD7和CD14类似物均呈阳性,刺参体壁结缔组织经CD7、CD14类似物免疫组化染色后,可见分布在结缔组织细胞间隙中褐色阳性细胞,认为该两种表面抗原呈阳性。研究表明,在刺参体腔和体壁细胞中均能检测到CD7及CD14类似物,提示CD7和CD14类似物在免疫机能上具有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2019年04期 v.34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 红白锦鲤皮肤转录组测序分析

    史东杰;胡金有;王赛赛;朱华;张欣;朱莉飞;孙砚胜;

    为进一步开发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肤色基因资源,采用Illumina PE1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体长为(28.34±3.12)cm的红白锦鲤的白色和红色皮肤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116.26 Gb Clean Date,并与Nr、GO、KEGG、KOG、Pfam、Swiss-Prot、eggNOG等7个数据库进行BLAST信息比对,共获得10 476个注释基因。结果表明:Nr数据库注释成功比例最高,为35.62%;通过功能、通路富集分析,差异基因富集在包括激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黏着斑通路在内的132个代谢途径;随机选取9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发现,红白锦鲤皮肤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定量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是可靠的。本研究中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可为今后观赏鱼肤色关键基因开发及功能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9年04期 v.34 47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 金乌贼微卫星标记开发及两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王鹤;李战军;王亮;王增东;贺加贝;刘永胜;

    为进一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采用磁珠富集法从金乌贼基因组中开发了微卫星标记,并应用青岛(QD)金乌贼野生群体对其多态性进行评价,进而比较了青岛和长江口(CJK)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开发标记的种群遗传学评价显示,在269个克隆子中,有192个含有微卫星序列(71.38%),基于该序列设计85对引物,其中20对通过筛选,完美型占60%,非完美型占10%,复合型占30%;经群体验证,表观等位基因数(A)为2~17不等,平均为8.15,观测杂合度(H_O)分布范围为0.146~0.936,平均为0.630,期望杂合度(H_E)分布范围为0.172~0.930,平均为0.702;其中5个位点不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存在零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偏离平衡的原因;应用本研究开发的引物对2个近源种扩增,开发的20个标记位点中有6个在针乌贼Sepia andreana中表现为多态,4个位点在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中表现为多态;应用开发的11个位点对青岛和长江口两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显示,所有位点中,青岛群体共检测到163个等位基因,长江口群体共检测到15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28和6~26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4.818和13.818;青岛群体独有等位基因19个,观测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250~0.936,平均为0.731,期望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265~0.930,平均为0.771,多态信息含量为0.223~0.946,平均为0.746;长江口群体独有等位基因8个,观测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500~0.896,平均为0.731,期望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623~0.960,平均为0.857,多态信息含量为0.614~0.948,平均为0.845;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F_(st)值为0.032 5),群体分配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正确分配到各自种群的概率分别为86.4%和84.0%。研究表明,本试验中开发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多样性水平略低于前人的研究,但有一定的跨种扩增通用性,长江口群体多样性水平略高于青岛群体,尽管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但存在明显差异。

    2019年04期 v.34 482-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2 ]
  • 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研究

    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高加龙;

    为探讨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外套膜酶解产物(enzymatic hydrolysis from mantle of pearl oyster,EHM)对小鼠皮肤创伤的促愈合效果,采用小鼠(体质量20 g±2 g)背部全皮层创伤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 d,隔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计算创伤愈合率和瘢痕缩小率,并于造模后的第3、7和14天分批处死动物,测定伤口边缘皮肤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细胞生长周期素1(cyclin D1,CCND1)和羟脯氨酸含量,对EHM的作用效果和作用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动物在第2天时皆已结疤,第6、10天时,各EHM给药组创伤愈合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第14天时,低剂量组的愈合率达100%;EHM可提高瘢痕收缩率,其对炎症因子IL-6生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促进IL-10分泌(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EHM给药组的TGF-β、CCND1和EG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FGF-2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第14天,各EHM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皮肤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P<0.05)。研究表明,EHM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并能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及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EHM还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9年04期 v.34 492-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5 ]
  • 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冒树泉;宋理平;许鹏;胡斌;王秉利;吴君;

    为探讨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不添加中草药)、复方Ⅰ组(板蓝根Radix isatidis、大黄Chinese rhubarb)、复方Ⅱ组(大青叶Folium isatidis、大黄)、复方Ⅲ组(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复方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五倍子Galla chinensis)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8.42±0.13)g的泥鳅30尾,各组饲料按基础饲料的3‰添加复方中草药(复方比例为1∶1),在室内15个水箱(80 cm×80 cm×100 cm)中进行了60 d的大鳞副泥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大鳞副泥鳅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饲料转化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Ⅱ组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以复方Ⅲ组最高(P<0.05),其余复方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复方组肠道中胰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鳞副泥鳅肝胰腺与肠道中脂肪酶活力均以复方Ⅲ组最高;各复方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Ⅳ组与对照组的AKP活力显著低于其他3个复方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各复方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T-AOC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方中草药可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复方Ⅰ组和复方Ⅲ组效果最佳。

    2019年04期 v.34 499-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3 ]
  • 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及鳃肾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刘龙龙;罗鸣;陈傅晓;刘金叶;谭围;王永波;符书源;

    为研究不同盐度条件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幼鱼生长及鳃肾组织学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6、12、18、24、30共5个盐度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体质量为(26.05SymbolqB@1.23)g的幼鱼25尾,进行了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盐度6、12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速度最快,终末体质量分别为(59.89±1.12)、(58.15±1.13)g,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特定生长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18组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均明显低于其他盐度组(P<0.05),而摄食率及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鳃丝组织学切片中,随盐度的升高,鳃小叶宽度逐渐减小,相邻鳃小叶间距变大,盐度6、12组鳃小叶宽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6、12、18组相邻鳃小叶间距最小且显著小于其他盐度组(P<0.05);泌氯细胞随盐度的升高直径变大,数量也略有增加,盐度6组泌氯细胞最小,且显著小于18、24、30盐度组(P<0.05);肾脏组织学切片中,随盐度的升高肾小球长径变小,同时数量也略有减少,盐度6组肾小球长径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18、24、30组间肾小球长径无明显差异(P>0.05),并显著小于盐度6、12组(P<0.05);盐度6组与盐度30组相比,盐度6组肾组织学结构充实,肾小管粗壮,而盐度30组肾小管数量减少,颈段、近曲小管、集合管明显萎缩,管径缩小。研究表明,在试验盐度6~30范围内,盐度变化并未造成珍珠龙胆石斑鱼不可逆的损伤,盐度6~12最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

    2019年04期 v.34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4 ]
  • 池养美洲鲥0~+龄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施永海;蒋飞;徐嘉波;刘永士;邓平平;谢永德;张海明;于爱清;

    为了调查池养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当年鱼种(0~+龄幼鱼)的脂类营养状况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分析了遮荫池塘(面积为0.17 hm~2,水深1.5 m)养殖的美洲鲥0~+龄幼鱼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的水分含量随着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鱼体干质量的总脂肪含量随生长而显著升高(P<0.05),总脂肪含量从7月的12.93%显著增加到11月的35.05%;美洲鲥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7—11月)的鱼体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从数值上看,各月份美洲鲥当年鱼种的C_(18:1n9c)含量均为最高(27.11%~36.87%),C_(16:0)和C_(18:0)含量(分别为19.63%~25.33%和6.42%~7.46%)随生长而显著下降(P<0.05),而C_(18:2n6c)含量(16.87%~22.95%)随着生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点出现在9月(22.95%);美洲鲥当年鱼种体内脂肪酸组成与其摄食的饲料成分密切相关,但也不是绝对的;较低C_(16:0)和C_(18:0)含量的饲料导致了鱼体内的C_(16:0)和C_(18:0)含量持续下降,呈现正相关;而较低C_(18:1n9c)含量(23.93%~24.04%)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C_(18:1n9c)含量下降,相反地,鱼体内的C_(18:1n9c)含量从8月的27.11%显著上升到11月的36.87%(P<0.05),呈现负相关;较高C_(18:2n6c)含量(45.52%~46.88%)的饲料未造成鱼体内富集C_(18:2n6c)(16.87%~22.95%),呈现无显著相关;较低DHA含量(1.57%~1.79%)的饲料造成鱼体内DHA比例下降,含量从8月的4.00%显著下降到11月的1.62%(P<0.05);较低∑n-3PUFA/∑n-6PUFA比值(0.13~0.14)的饲料也严重影响了鱼体内∑n-3PUFA/∑n-6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比值从7月的0.29显著下降到11月的0.15(P<0.05)。研究表明,美洲鲥当年鱼种配合饲料中可适当增加C_(18:1n9c)和n-3PUFA(特别是DHA)的比例,大幅减少C_(18:2n6c)的比例,调整提高∑n-3PUFA/∑n-6PUFA比值。

    2019年04期 v.34 51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 锦江翘嘴鲌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李忠利;巴家文;魏文燕;蒋天勇;蔡红艳;

    为研究锦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性腺发育特征,通过生物学解剖和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观察,对沅江支流锦江翘嘴鲌性腺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周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其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母细胞发育分为5个阶段,即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雌鱼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核仁出现,数量在第Ⅱ和第Ⅲ时相逐渐增多,第Ⅱ时相出现单层滤泡膜和卵黄核,第Ⅲ时相卵黄核消失,滤泡膜分化出两层,液泡和放射带出现,晚期卵黄颗粒可见,第Ⅳ时相卵黄大量积累,液泡被挤压到细胞质外缘,晚期核偏位,第Ⅴ时相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并融合成块状,细胞核消失,卵膜内缘有皮质泡明显可见,第Ⅵ时相未排出的成熟卵以颗粒细胞形式被分解吸收,在第Ⅱ至Ⅵ时相的卵母细胞中都存在退化细胞。研究表明,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的发育均表现出不同步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锦江翘嘴鲌的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提供数据参考。

    2019年04期 v.34 519-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 高腰海胆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

    王宝锋;张伟杰;胡方圆;郑棋元;倪未;黄堯;常亚青;

    为开发高腰海胆Mespilia globulus人工繁育技术,对高腰海胆进行了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和幼体培育,在显微镜下观察了高腰海胆从受精卵到稚胆的发育过程,并测量了受精卵、各期胚胎和幼体的大小。结果表明:利用注射KCl溶液法催产,可以顺利促使高腰海胆排放精卵,排出的精卵受精率为92.3%±1.4%;高腰海胆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期、原肠期、棱柱幼体、二腕幼体、四腕幼体、六腕幼体、八腕幼体和稚胆等阶段;在水温为25~26℃条件下,受精卵在50 min后开始卵裂,10 h后进入旋转囊胚期,15 h后进入原肠期,23 h后进入棱柱幼体期,1 d 14 h进入二腕幼体阶段,2 d 10 h进入四腕幼体阶段,7 d 13 h后进入六腕幼体阶段,9 d 18 h后进入八腕幼体阶段,11 d后变态为稚胆。研究表明,高腰海胆各期浮游幼体尺寸与其他海胆种类相近,但浮游期相对较短,人工育苗难度相对较低。

    2019年04期 v.34 526-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 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李治;揣洁;张清靖;曲疆奇;贾成霞;刘青;

    为了研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 4种不同饵料(生物量均为7.5 mg/L),以及1.0×10~4、5.0×10~4、10.0×10~4、50.0×10~4、100.0×10~4 cells/mL 5种不同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培养北京密云水库透明溞,研究透明溞的寿命、生长、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蛋白核小球藻、双对栅藻、四尾栅藻和沙角衣藻培养的透明溞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10 2±0.025 0)、(0.292 3±0.030 6)、(0.292 9±0.031 7)、(0.252 1±0.018 9)ind./d,前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溞的寿命以双对栅藻最长,为(38.48±1.88)d,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前发育期以小球藻最短,为(6.80±0.74)d,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殖总量以四尾栅藻最高,为(70.27±5.34)ind.,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密度试验中,透明溞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蛋白核小球藻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357 6±0.015 6)ind./d,净生殖率最大为(83.54±8.80) ind.;而寿命随饵料密度升高先略有增加,之后快速减少;产前发育期随饵料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透明溞规模化培养利用中,饵料藻类的选取和藻类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019年04期 v.34 53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1 ]
  • 不同干露条件单环刺螠的耐受性及对体表黏液特性的影响

    夏玉秀;申旭红;任爽宁;于士翔;刘峰;纪元;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2019年04期 v.34 538-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 盐度对褐菖鲉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严银龙;袁新程;施永海;刘永士;谢永德;

    为了解盐度对褐菖鲉Sebastisucus marmoratus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6.5 m×2.5 m)、水深1.3 m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5、7.5、10、15、20、25、30)对体质量为(3.65±0.82)g褐菖鲉幼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摄食率、饲料系数的影响试验,以及在水浴静水条件下,不同盐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褐菖鲉幼鱼在10、15、20盐度组中生长较好,成活率分别为97.50%、98.33%、91.67%,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04、2.001、2.077%/d; 5、7.5和30盐度组褐菖鲉幼鱼成活率分别为0%、19.17%、76.67%,均显著低于10、15、20盐度组(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饲料系数为1.230~1.367,其中15、20和25盐度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7.5和30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摄食率为1.282~2.157%/d,其中15、20和25盐度组摄食率均显著低于7.5和30盐度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盐度为7.5~30范围内,褐菖鲉幼鱼耗氧率(OR)和排氨率(AR)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盐度为15和25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137 mg/(g·h)和10.406μg/(g·h),之后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即y=-0.0002x~2+0.0091x+0.0512(R~2=0.9287);褐菖鲉幼鱼的O/N值范围为12.160~16.415。研究表明,褐菖鲉幼鱼具有较强盐度耐受能力,可通过调节生理代谢水平适应低盐或高盐水体,比较适合其生长和代谢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25。

    2019年04期 v.34 545-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 脊尾白虾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食性分析

    李莉;张硕;吴立珍;

    为探讨不同体长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食性,于2017年5月在海州湾用拖网采集到30尾脊尾白虾,将其分为6、7、8、9 cm共4个体长组,并利用内标法和脂肪酸标记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和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肌肉中主要检测出27种脂肪酸,主要包括C_(16:0)、C_(18:0)、C_(18:1n9c)、C_(18:2n6t)、C_(20:5n3)(EPA)、C_(22:6n3)(DHA)等,共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0%,其中C_(16:0)占11.6%,C_(22:6n3)占10.2%,C_(20:5n3)占9.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45.8%,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0.05);总脂肪酸(TFA)、PUFA、SFA、MUFA、C_(16:0)、C_(18:1n9c)、C_(20:5n3)、C_(22:6n3)、n-3PUFA、DHA+EPA含量在8 cm体长组最高;仅C_(18:1n9c)含量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脊尾白虾为底栖杂食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甲壳类、双壳类等。

    2019年04期 v.34 552-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 温度和pH对海水曝气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

    徐建平;赵越;李贤;张延青;刘鹰;

    为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曝气生物滤器硝化作用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与不同pH值(7.0、7.5、7.7、8.0、8.5)条件下,生物滤器(玻璃材质,高60 cm,内部直径10 cm)对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的处理情况。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0~25℃时,生物滤器对TAN、NO_2~--N的去除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不断增加;当温度为25℃、pH为7.7时生物滤器对TAN的体积去除速率最大,达到(0.793 1±0.023 1)mg/(L·h);当温度为25℃、pH为7.5时,生物滤器对NO_2~--N的去除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并在150 min左右完成对NO_2~--N的去除;试验过程中各处理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NO_2~--N积累现象,在温度为10~25℃、pH为7.0~8.5时这种现象随着温度和pH值的升高不断加剧。研究表明,相较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氨氧化菌(AOB)对环境温度、pH值变化适应能力更强,该研究结果可为曝气生物滤器的高效及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2019年04期 v.34 558-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 3种水质调控方式对刺参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林青;张东升;魏亚南;孙广伟;雷兆霖;陈济丰;郭超;周玮;

    为了研究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分析测定了自然纳潮、微孔曝气(空压机0.1 kW/667 m~2)及自制的养水机(功率750 W)3种水质调控方式池塘(600 m×80 m)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及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的池塘水中,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和同一藻门月平均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一致;3个试验池塘中均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隐藻门)79种;自然纳潮池塘、微孔曝气池塘、养水机池塘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6.67±0.19)、(17.44±0.16)、(20.10±0.13) mg/L,养水机池塘生物量显著高于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P<0.05);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以硅藻门最高,其次是裸藻门和甲藻门;养水机池塘中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隐藻门含量高于微孔曝气池塘和自然纳潮池塘,自然纳潮池塘中蓝藻门、金藻门含量高于养水机池塘和微孔曝气池塘;统计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各藻门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研究表明,使用新式水质改良设备养水机的池塘水质环境更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2019年04期 v.34 56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 基于GC-O-MS和ROAV法的马氏珍珠贝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腥味特征物质分析

    田淑琳;周文红;刘小玲;江虹锐;王宇嘉;张秀国;

    为确定马氏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的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O-MS)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马氏珍珠贝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腥味特征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IST和WILEY谱库检索,新鲜和熟化的珍珠贝肉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酮类9种、烃类10种、醛类14种、呋喃类3种、醇类7种、芳香族类2种、单萜类1种、酯类1种和醚类1种,新鲜和熟化处理方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33种、32种;结合GC-O-MS和ROAV法确定了9种腥味特征物质,分别为癸醛、辛醛、2-十一酮、1-辛烯-3-醇、苯甲醛、庚醛、己醛、3-辛酮、甲氧基-苯基-肟。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能够准确分析马氏珍珠贝熟化前后的风味物质成分并确定其腥味特征性物质,本研究结果可为贝肉的腥味形成机理及脱腥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9年04期 v.34 573-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2 ]
  • 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富营养化分析

    党二莎;唐俊逸;周连宁;叶超;鲍晨光;

    为了解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富营养程度,于2016年7—9月对珠江口近岸海域进行水环境现状调查,运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况指数法对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对调查海域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富营养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营养盐污染严重,无机氮含量变化范围为1.32~4.31 mg/L,平均值为2.12 mg/L;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0.05~0.39 mg/L,平均值为0.11 mg/L;调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劣于国家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中以硝酸盐氮含量为主,氨氮次之,亚硝酸盐氮最低;调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茅洲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研究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较差,有机污染呈严重污染,营养状况呈富营养化水平,水环境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19年04期 v.34 580-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7 ]
  • 莱州湾虾虎鱼类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研究

    张良成;李凡;吕振波;徐炳庆;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虾虎鱼12种,隶属于9属,以暖温性的河口种为主,主要分布在莱州湾西部和中南部等水深小于10 m的海域;其中,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的质量为主,占虾虎鱼总质量的97.4%;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群落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按66%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纹缟虾虎鱼组群(组一)、莱州湾北部组群(组二)、莱州湾西部与中南部组群(组三);ANOSIM分析表明,组一与组三、组二与组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IMPER分析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的组内贡献率较高,组间差异性贡献率高的种分两类,一类是某一种群的特有种,另一类是对各组群种内贡献率均较低的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营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9年04期 v.34 58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4 ]
  • CTAB改性沸石对养殖废水中四环素污染的吸附研究

    郭美岑;于晓彩;王力萍;刘京华;田思瑶;廖佳琪;朱婉婷;

    近年来养殖废水中四环素(TC)污染日趋严重,为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沸石对养殖废水中四环素污染的去除效果,本研究中通过浸渍法制备CTAB改性沸石,采用SEM、FT-IR、BET等方法对沸石改性前后进行表征,考察改性浓度、沸石投加量、四环素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养殖废水中四环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浓度为15 mmol/L、投加量为0.10 g、四环素初始浓度为15 mg/L、反应时间为1 h、pH为8时,CTAB改性沸石对养殖废水中的四环素污染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89.28%;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表明,相比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R~2>0.98)对改性沸石吸附四环素的数据拟合较好,改性后沸石对四环素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79.18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改性沸石对养殖废水中四环素污染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研究表明,CTAB改性沸石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的四环素污染。

    2019年04期 v.34 595-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