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欢迎关注


专家约稿

  • 单病毒示踪技术在病毒侵染机制及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秦启伟;

    病毒虽是一类营细胞内寄生的极为简单的微小生物,却是对人类及其他动物生存威胁最大的病原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复杂且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观察等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实时动态分析研究。单病毒示踪(Single-virus tracking, SVT)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追踪单个或多个病毒粒子在活细胞中的生命过程,从而全面精细地阐述病毒侵染的时空动态过程及机制。本文综述了单病毒示踪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动物病毒生命周期研究特别是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针对该技术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病毒、蛋白、核酸和宿主细胞等的标记,发展多维成像和活体成像技术,优化图像处理技术,使动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向着更加精准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以期为有效防控水生动物病毒性疾病暴发与流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2021年06期 v.36 899-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2 ]

研究论文

  •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马来西亚马塘红树林区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

    张金勇;高养春;Amir Shah Ruddin Md Sah;Aileen TAN Shau-Hwai;Norlaila Binti Mohd Zanuri;李宏俊;

    为评价DNA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技术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中采集了马来西亚马塘红树林保护区(Matang Mangrove Reserve, Malaysia)10个站位(SO1~SO10)浮游动物样品,分别采用宏条形码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以18S rDNA V4区为标志基因的宏条形码方法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门88目138属24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而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方法仅鉴定出2门6目13属;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来的大部分类别(门100%、目83%、属54%)同时也能用宏条形码方法鉴定出来,而宏条形码分子方法鉴定出的大部分类别(门92%、目94%、属95%)却未能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来;宏条形码方法根据热点图样本相似性聚类树可将10组浮游动物样本划分为3类(在门和目水平上),即第Ⅰ类(SO1、SO2、SO3和SO6)、第Ⅱ类(SO4、SO7、SO8、SO9和SO10)和第Ⅲ类(SO5),但在属分类水平上,SO4从第Ⅱ类站位划归到了第Ⅰ类中。研究表明:比较两种方法,宏条形码方法不但具有鉴定效率高、花费较低等优点,而且能得到更多的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富度信息;随着DNA宏条形码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库不断更新,使得DNA条形码技术的准确性更高,其将在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2021年06期 v.36 910-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0 ]
  • 基于密码子优化策略的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

    陈徵婷;可小丽;陈刚;黄丽芳;刘志刚;卢迈新;

    为高效获得可溶性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通过密码子优化及构建LrrG基因优化后的pCzn1-LrrG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L21(Plys)感受态细胞中,高效表达了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LrrG)。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并人工合成LrrG全基因序列,经双酶切后插入至表达载体,将优化后的重组质粒pCzn1-LrrG转染至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经裂解和纯化后获得上清重组蛋白LrrG。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2 286 bp的优化LrrG基因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pCzn1-LrrG经双酶切获得约4 400 bp和2 286 bp两条片段,与预期值相符;重组载体的测序结果与优化后的基因碱基序列比对结果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未发生突变;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8 000的LrrG重组蛋白,与理论值相符,且优化后LrrG重组蛋白具有GBS抗原反应原性;通过亲和层析纯化LrrG上清蛋白后,发现优化后可溶性LrrG蛋白表达量较优化前提高了2.2~3.8倍;利用优化后的LrrG蛋白免疫罗非鱼后,发现其对罗非鱼抗GBS感染具有61.54%~69.23%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表明,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GBS表面蛋白LrrG,可有效提高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且优化后的LrrG重组蛋白仍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结果为基于LrrG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1年06期 v.36 920-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1 ]
  • 不同温度胁迫对青鳉鳃凋亡的影响

    胡玲红;王映;王化敏;陈良标;

    为探究温度胁迫对青鳉Oryzias latipes鳃凋亡的影响,通过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不同温度(高温35、40℃,低温10、4℃)胁迫下鳃的凋亡程度和活性氧(ROS)含量,并采用qPCR技术检测了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9、p53和抑凋亡基因caspase1、bcl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35、40℃胁迫12 h的高温胁迫条件下,青鳉鳃细胞与正常温度组(26℃,对照组)相比均出现凋亡现象(P<0.05),且在40℃胁迫12 h时凋亡最为显著(P<0.01),细胞凋亡率为21.78%,ROS含量随温度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9、p53的表达随温度升高显著上升(P<0.05),抑凋亡基因caspase1和bcl2随之显著降低(P<0.05);在10、4℃胁迫12 h的低温胁迫条件下,青鳉鳃细胞也出现凋亡现象,且在4℃胁迫12 h时出现显著凋亡(P<0.01),凋亡率为24.79%,鳃细胞ROS含量随温度降低显著上升(P<0.05),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9、p53的表达量在10℃胁迫12 h时较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5),但在4℃胁迫12 h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抑凋亡基因caspase1和bcl2表达量随温度降低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研究表明,高温和低温胁迫均会使青鳉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并产生大量ROS,诱导鳃组织发生凋亡,鱼鳃在极限温度胁迫下细胞的凋亡程度会影响鱼的存活时长,本试验结果为探索鱼类在极限温度下致死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1年06期 v.36 929-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48 ]
  • 斜带石斑鱼热休克蛋白基因HSP70在LPS和Poly I∶C刺激下的表达分析及重组蛋白制备

    梁振宇;邹子鸿;汤菊芬;黄瑜;简纪常;蔡佳;

    为了解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EcHSP70,GenBank登录号MW411059)在石斑鱼抗病原感染中的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LPS与Poly I∶C刺激后48 h内,石斑鱼脾脏细胞(GS)中EcHSP70的表达变化;构建重组质粒EcHSP70-4T,转化到BL21(DE3)后进行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EcHSP70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结果表明: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细胞中EcHSP70基因表达量上调;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EcHSP70-4T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6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研究表明,EcHSP70蛋白可能参与了石斑鱼的免疫反应,其在大肠杆菌中能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并纯化获得了EcHSP70重组蛋白,本研究结果为鉴定EcHSP70的互作蛋白及进一步了解该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2021年06期 v.36 937-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4 ]
  • 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

    左迪;刘小杰;吴东蕾;刘志权;张云飞;马长安;

    为探讨维生素C(V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0(对照)、100、200、400、800、1 600、3 2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31±2.09)g的红螯光壳螯虾8周,在养殖的第2、4、6、8周测定各组的相关免疫指标,养殖试验结束后在0、400、800 mg/kg VC添加组进行WSSV攻感染试验,测定WSSV侵染后血细胞总数、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中溶血活性、凝集活性、抑菌率的变化,并分析凝集素基因(C-lecti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总数及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2种类型的血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而大颗粒血细胞数量则显著增加(P<0.05),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淋巴溶血活性、凝集活性和抑菌率随着WSSV侵染时间的延长,各组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淋巴凝集活性和抑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螯光壳螯虾C-lectin基因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至96 h时,试验组血细胞中的C-lectin基因表达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800 mg/kg VC添加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 VC添加组(P<0.05)。研究表明,VC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红螯光壳螯虾的免疫机能,当添加量为800 mg/kg时,能显著增强血细胞及血淋巴的免疫活性,对红螯光壳螯虾防御WSSV侵染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2021年06期 v.36 94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1 ]
  • 凡纳滨对虾气泡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戚瑞荣;唐绍林;张吉鹏;崔龙波;马家好;

    为研究土塘养殖自然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6.3 cm±1.5 cm)的气泡病,采用现场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检测及石蜡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患气泡病凡纳滨对虾在组织病理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患气泡病的凡纳滨对虾体色泛红,腹部肌肉体节间发白,镜检可在附肢、鳃、触角、头胸甲肌肉等部位观察到气柱、气泡;凡纳滨对虾组织病变特征中,其肌肉、眼、鳃、肝胰腺、触角、心等组织器官均可见气泡印迹,肌肉组织中气泡印迹集中于中、后段肌肉,背腹血管、鳃轴血管内亦可见气泡印迹;临床可见体内有气泡的凡纳滨对虾比未见气泡的虾气泡印迹严重;取样池塘水体溶解氧范围为4.15~15.06 mg/L,溶解氧饱和度为56%~293%,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凡纳滨对虾鳃组织气泡有增多、变大的趋势;眼组织均可见空泡化,溶解氧较低时,常一侧眼组织病变稍重,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空泡化渐趋严重,高溶解氧时两侧眼组织空泡化均较严重。研究表明,当凡纳滨对虾出现上述临床现象或病变特征时可确诊其发生了气泡病。

    2021年06期 v.36 952-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 复合益生菌对大口黑鲈延后繁殖性能、生理指标及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王赛赛;朱莉飞;李荣妮;史东杰;孙砚胜;张欣;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延后繁殖性能、生理指标及仔鱼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选取150组亲鱼(雌、雄鱼体质量分别为550~665、500~573 g),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1%、0.3%、0.5%、0.7%(均为质量分数,下同)复合益生菌制剂,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雌鱼的性腺指数、怀卵量、相对怀卵量随饲料中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并于0.5%添加量时达到峰值,但这3个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0.3%、0.5%复合益生菌添加组第一批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仔鱼成活率均高于其他组,其中,仅0.5%添加组仔鱼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添加组(P<0.05);产卵前,不同试验组雌鱼肝脏中AKP、ACP活力均显著高于产卵后(P<0.05),且2种酶活力均随饲料中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当添加量为0.5%时2种酶活力均达到峰值,产卵前不同添加组雌鱼肝脏中T-SOD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0.3%、0.5%添加组雌鱼血浆中T-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复合益生菌添加量为0.5%时,复合益生菌饲料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仔鱼成活率,增强产卵前雌鱼肝脏中AKP、ACP活力及血浆中T-SOD活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复合益生菌在大口黑鲈延后繁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2021年06期 v.36 959-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5 ]
  •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锡蝶;郑海玲;刘明明;汤雨;乔秀亭;刘群;黄宗海;程镇燕;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7.54±0.40)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720尾对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虾,试验设正对照组[含24%鱼粉、18%豆粕(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为高鱼粉组]和负对照组(含18%鱼粉、36%豆粕,为低鱼粉组),在负对照组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0.3%柠檬酸钠、0.3%丁酸钠、0.3%丙酸钠和0.3%延胡索酸,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而添加0.3%丁酸钠和0.3%柠檬酸钠后,对虾SGR和WGR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FCR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添加0.3%丙酸钠和0.3%延胡索酸后,对虾WGR和SGR与负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中对虾的免疫力下降,而添加0.3%柠檬酸钠和0.3%丁酸钠后,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负对照组显著提升(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ACP活性及MDA含量与正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0.3%丙酸钠后血清MDA含量较负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0.3%延胡索酸后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但ACP、AKP、SOD活性较负对照组降低(P<0.05);各组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对照组中放线菌门丰度下降,而添加0.3%柠檬酸钠后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相对丰度较其他组显著提高(P<0.05),添加0.3%丁酸钠后梭杆菌的相对丰度较其他组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有机酸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免疫能力,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其中添加0.3%柠檬酸钠和0.3%丁酸钠时效果最佳。

    2021年06期 v.36 96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0 ]
  • 皮氏蛾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与软体部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韩森荣;李春茂;李婷婷;孙继红;邹雯静;赵谭军;湛垚垚;常亚青;

    为明确中国北方沿海自然皮氏蛾螺Volutharpa ampullacea Perryi群体形态性状对两种质量性状(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对自然环境下采集的100个皮氏蛾螺的8个形态性状(壳高X_1、壳宽X_2、壳口高X_3、壳口宽X_4、体螺层高X_5、体螺层宽X_6、螺旋部高X_7和螺旋部宽X_8)和2个质量性状(体质量Y_1和软体部质量Y_2)进行了测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黄海北部皮氏蛾螺形态性状对其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皮氏蛾螺各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而体螺层高则对软体部质量影响最大;经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_1=-51.102+0.819X_5+0.792X_3+0.757X_2+0.593X_8(R~2=0.786);剔除对软体部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以软体部质量为因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_2=-50.078+0.934X_5+0.544X_2+0.628X_3+0.621X_7(R~2=0.789)。研究表明,在以体质量为选择目标进行皮氏蛾螺的亲本选择时,应首先以壳宽为首要选择的性状,同时加强壳口高的协同选择;而在以软体部质量为选择目标进行皮氏蛾螺亲本选择时,则应首先以体螺层高为首要选择的性状,同时加强壳口高的协同选择。

    2021年06期 v.36 976-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8 ]
  • 两种剂量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虹鳟体内的代谢残留

    于润林;崔舒云;程波;张欣;康铜;穆迎春;韩刚;宋怿;

    为研究不同给药剂量下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ENR)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CIP)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70.48 g±5.41 g)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挑选健康虹鳟257尾,分为低剂量组(126尾,随机分为21个亚组,每组6尾)和高剂量组(132尾,随机分为22个亚组,每组6尾),在(15±2)℃条件下,分别以20、50 mg/kg生产实际使用剂量ENR对虹鳟进行单次口灌,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肝脏、肌肉、皮肤、肾脏、血浆和剩余组织,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各组织药物浓度,采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代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 mg/kg剂量下,ENR在虹鳟肝脏、肌肉、皮肤、肾脏、剩余组织和血浆的药物达峰浓度(C_(max))值分别为13.349、11.164、23.378、114.196、33.762 mg/kg和3.361 mg/L,药物消除半衰期(t_(1/2z ))分别为100.928、60.780、67.283、111.586、56.523、320.705 h; 50 mg/kg剂量下,ENR在虹鳟对应组织的C_(max)值分别为43.302、35.909、53.315、305.098、121.254 mg/kg和8.456 mg/L,t_(1/2z )分别为204.193、115.639、102.405、121.852、201.834、325.593 h;两种剂量下虹鳟各组织均能检出环丙沙星,且高剂量下ENR及其代谢物CIP在虹鳟体内的吸收速度及程度均大于低剂量组,两种剂量下ENR和CIP均分别在虹鳟肾脏和肝脏中富集含量最高,高剂量下ENR消除速度较快,但残留时间较长。研究表明,在(15±2)℃下,建议ENR 20 mg/kg剂量对虹鳟单次口服给药休药期不低于768 h(32 d),50 mg/kg剂量下休药期不低于1 008 h(42 d)。

    2021年06期 v.36 985-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5 ]
  • 循环水养殖池内鱼类运动数值模型的建立——以许氏平鲉为例

    刘海波;任效忠;张倩;毕春伟;

    为探索柔性鱼体运动对养殖池内流场特性的影响,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作为仿生对象,分别采用Auto CAD和Solidworks建立二维和三维鱼体仿真运动模型,并将模型接入Fluent模块中建立鱼类-流体间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UDF宏文件编写程序,采用动网格技术以二维平面中尾鳍摆动为基础定义三维空间内鱼体的摆尾波动。结果表明:使用建模软件建立的二维及三维模型可通过软件接口导入ANSYS中用于仿真计算,基于鲹科运动方程编写的UDF宏文件可用于定义仿生鱼运动;数值模型的仿真结果显示,养殖池内鱼尾的摆动会在尾部末端形成一系列的脱落涡,进而对其周围流场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鱼类运动仿生模型可反映出鱼类对流场的影响,该仿生研究方法可拓展建立其他鱼类运动模型并开展应用研究。

    2021年06期 v.36 995-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2 ]
  • 祥云湾海洋牧场夏季表层微塑料分布特征及污染负荷评估

    赵祺;于佳;石保佳;侯润;张秀文;叶敏;张云岭;齐遵利;李春;

    为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情况及其污染程度,于2020年7—8月对其表层海水的微塑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共检出8个颜色3种类型的微塑料,主要是蓝色和黑色的纤维类、薄膜类和颗粒类,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尼龙(PA)等;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粒径主要集中在1 mm及以下,分别占各自区域总数的74.85%和74.15%;人工鱼礁区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82±0.16)个/L,对照区平均丰度为(0.88±0.33)个/L,2个区域微塑料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污染负荷指数均<1。研究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特征一致,微塑料丰度受粒径影响较大,粒径越小丰度越大,祥云湾海洋牧场微塑料处于轻微污染状态。

    2021年06期 v.36 1003-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8 ]
  • 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的动态分析

    王旖旎;康亚茹;陈旭;郭聪聪;张明亮;丁存利;

    为解析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以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从类型水平和整体水平对景观格局进行了长期(1986—2018年)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面积缩减至1986年的41.58%,消失的自然景观主要转化为养殖池、水利工程设施和农田等人工景观;研究区域岸线长度波动增长且向南部海域扩张,岸线的主要类型由自然岸线向养殖区、城镇工业区、港口与码头岸线转换;在景观类型水平上,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优势景观地位丧失,斑块形状向简单化、规律化方向发展,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严重;辽河口潮滩的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大小与空间分布,并加速了芦苇演替翅碱蓬植被的进程。研究表明,养殖业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对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对辽河口潮滩养殖池的"退养还滩"工程可切实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生境,实现盐沼植被的逆向演替。

    2021年06期 v.36 1009-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7 ]
  • 平板型LED集鱼灯在近海灯光敷网渔船上的配置研究

    戴明云;钱卫国;

    为了给LED集鱼灯光诱渔业实践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LED集鱼灯实测光学特性、渔船配置参数、东海海域年平均海表面风速和叶绿素浓度等数据,以"浙岱渔13461"渔船为例,运用蒙特卡洛模型,对该船集鱼灯不同总功率、安装角度、灯高配置的水中照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距离海面深度25 m以内,波长在400~600 nm时,照度未衰减为零,有利于鱿鱼、鲐的诱集;不同灯光配置,对鱿鱼、鲐的有效诱集水体体积影响效果基本一致;渔船总功率分别为18、27、36 kW时,随着功率的增加,最大诱集体积、诱集距离和诱集深度均增加,增加功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鱼群诱集,但随功率的增加,最大有效诱集水体体积与诱集距离增加幅度有所下降;安装角度分别为45°、60°、75°时,随着安装角度的增加,最大有效诱集体积、诱集距离有明显增加,但诱集深度随之减小;灯高分别为5、6、7 m时,随着灯高的增加,最大有效诱集体积、诱集距离随之增加,诱集深度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浙岱渔13461"渔船LED集鱼灯配置总功率36 kW、灯高6~7 m、安装角度60°~75°时的配置最佳。

    2021年06期 v.36 1018-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5 ]
  •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洄游路线

    丁鹏;邹晓荣;冯超;白思琦;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洄游路线的研究,根据中国2000—2003、2007—2009、2016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及生物学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hl-a)等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频率分布法对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以2~4龄为优势叉长的智利竹筴鱼鱼群自智利和秘鲁沿岸海域向西洄游,于5月到达39.5°S、78°W附近海区后,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10月鱼群到达33°S、85°W附近海域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11月—翌年3月鱼群到达产卵场37°~39°S、85°~88°W海区;翌年3—4月自产卵场向西南方向进行索饵洄游,翌年5月到达41°S、87°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翌年10月鱼群到达36.5°S、95°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研究表明:智利竹筴鱼鱼群5—10月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翌年4月向西南方向洄游;同一经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南,同一纬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西南,呈S形向西进行洄游。

    2021年06期 v.36 1027-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6 ]
  • 基于不同水层海水温度的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模型构建

    刘赫威;余为;陈新军;朱文斌;

    为研究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公海渔场的影响,基于50、100、200 m水层海水温度建立了栖息地适宜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根据2013—2017年1—4月西南大西洋公海渔场阿根廷滑柔鱼的捕捞数据与50、100、200 m水层水温数据,基于捕捞努力量计算每个月份不同水层海水温度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设立10种权重方案建立综合HSI模型;将HSI≤0.2、0.2<HSI<0.6、HSI≥0.6分别定义为阿根廷滑柔鱼种群的不适宜栖息地、普通栖息地和适宜栖息地,计算10种权重方案中3种类型栖息地的捕捞量、捕捞努力量占比及CPUE变化情况,确定最优权重方案。结果表明:50、100、200 m水深温度SI值权重比值为0.1∶0.1∶0.8时为最优权重方案,其中,200 m水深温度SI值权重占比最大,使用最优权重方案的HSI综合模型可以精确预测阿根廷滑柔鱼的渔场分布,用2017年的渔业数据与环境数据带入基于最优权重方案的综合HSI模型,计算结果显示,1—4月基于产量与捕捞努力量的预测精度均超过50%,且2月、4月的预测精度超过90%。研究表明,利用基于不同水层海水温度的HSI模型预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的效果良好,且在50、100、200 m水层中,200 m水层海水温度对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的分布影响最为重要。

    2021年06期 v.36 1035-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0 ]
  • 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误捕鲸鲨分析

    李俊谊;夏萌;戴小杰;

    鲸鲨Rhincodon typus(Smith, 1828)误捕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渔业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分析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误捕鲸鲨情况,本研究中根据2016—2019年中国在中西部太平洋海域作业的围网船队渔捞日志及观察员数据,分析了误捕鲸鲨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以及作业季节、作业方式、下网时间对误捕鲸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年4年间共误捕鲸鲨65尾,除3尾鲸鲨误捕后死亡外,其余鲸鲨均以合理方式释放回误捕海域;误捕鲸鲨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和马绍尔群岛专属经济区;同一年自由鱼群(FSC)与随附鱼群(FAD)2种围网捕捞方式的鲸鲨误捕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两种作业方式对误捕鲸鲨无明显影响,一年中仅春季易误捕到鲸鲨,本研究结果可为金枪鱼围网渔业可持续发展和鲸鲨养护提供科学分析和参考建议。

    2021年06期 v.36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 基于真空冷冻-热泵联合干制鱼片的解吸-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特性

    罗静;李敏;关志强;张莹;刘岩;

    为探讨超声波辅助聚葡萄糖渗透预处理结合真空冷冻-热泵联合干燥罗非鱼片的品质及其后期贮藏稳定性,采用静态称重法测定真空冷冻-热泵联合干制罗非鱼片在25、35、45℃时及水分活度(a_w)为0.111 6~0.843 4时的解吸-吸附等温线,选取8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对解吸-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误差(E_(MS))确定解吸-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再根据干制罗非鱼片在不同温度下的解吸-吸附等温线数据获取干制罗非鱼片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干制罗非鱼片的水分解吸-吸附呈Ⅲ型等温线,Peleg模型是描述真空冷冻-热泵联合干制罗非鱼片解吸-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同时获得25、35、45℃条件下干制罗非鱼片的绝对安全含水率分别为16.30%、13.68%、13.64%,相对安全含水率分别为22.89%、19.21%、19.77%;干制罗非鱼片的净等量吸附热、等量解吸热、微分熵均随平衡含水率上升呈现指数递减,解吸与吸附过程均由焓驱动,且均属于非自发性。研究表明,不同贮藏温度和水分活度对干制罗非鱼片的解吸-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性质有较大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片的干燥工艺优化及贮藏条件的设置提供数据参考。

    2021年06期 v.36 1050-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4 ]

综述

  • 鱼类副乳房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李战军;张建柏;曹亚男;陈坤;刘蓬;徐惠章;王鹤;

    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是引起牛源和鱼源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分布广、致病力强,曾给世界范围的鱼类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副乳房链球菌最初被认为是乳房链球菌S.uberisⅡ型,后经分子鉴定确定为新种,可感染包括海淡水、养殖或野生等众多鱼类发病,出现类似败血特性的临床症状,温度是其流行暴发致病的最主要诱因。根据荚膜多糖结构差异可将副乳房链球菌分为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对宿主的致病力不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较难准确鉴别副乳房链球菌,基于PCR技术的分子鉴定是该菌的最常用检测手段。目前,药物防治仍然是副乳房链球菌病防控的首选方法,但菌株已逐渐出现耐药甚至多重耐药,尽管疫苗是最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商用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此外,鉴于噬菌体的特性,其有可能成为抗生素类药物的替代品。本文梳理归纳了鱼类副乳房链球菌病原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致病机制、检测方法、耐药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在加强副乳房链球菌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科学筛选防治药物、加大疫苗研发力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为养殖生产中鱼源副乳房链球菌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2021年06期 v.36 1059-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 鱼类年龄硬组织鉴定方法研究应用进展

    谢玺;鲍枳月;王庆志;

    鱼类年龄鉴定是鱼类生态学与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和前提。不同鱼类的年龄鉴定方法目前还无统一标准,通常是几种方法相互补充与验证,但应用最广泛的仍是硬组织年轮法,即基于耳石、鳞片等钙化组织的生长纹结构鉴定年龄。近几年,利用眼晶状体鉴定鱼类年龄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软骨鱼类中有些新的应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鱼体不同硬组织(包括钙化组织和晶状体)鉴定年龄的原理与应用,综述了鱼类硬组织年龄鉴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就鱼类年龄鉴定的精度评价、潜在新方法、数据读取可视化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鱼类生长与年龄鉴定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2021年06期 v.36 1071-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