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雪峰;陈爱华;张志东;陈素华;张雨;曹奕;朱艳青;杨家新;蒋建斌;吴杨平;
为探究大竹蛏(Solen grandis)水管自切后再生期间的转录组变化情况,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别对大竹蛏(壳长为8~10 cm)水管自切前(对照组)和自切后7 h、7 d、20 d(选择组)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原始数据经拼接注释后共获得103 909条Unigenes,其中,30 027条Unigenes得到注释,注释率为28.90%;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显示,自切后7 h时钙离子结合条目富集程度最高且富集基因数最多,自切后7 d和20 d时几丁质结合条目富集程度最高;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仅自切后7 d时具有显著富集通路,包括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氮素代谢、黏着斑、溶酶体和MAPK信号通路;差异基因时间趋势分析显示,富集基因数前3的模式依次为Profile5、Profile17和Profile12,各模式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Profile5中有529条基因显著富集到离子结合条目,占比为53.77%,Profile17和Profile12中显著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条目分别为受体活性和几丁质代谢;随机挑选6个差异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初步推测,在水管再生早期(自切后7 h),以钙离子为代表的信号分子在传递受损信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多种受体活性增强响应水管再生过程,随着再生的进行,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大量增加以满足组织再生的需求。
2023年04期 v.38 564-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 王玲玲;侯天牧;李华明;项维;袁汉文;雷连成;张付贤;
为确定引起湖北省荆州市某养殖场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出血病的病原和致病性,采用传统病原分离方法,从患病青鱼(体质量为1.0~1.5 kg)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QAB5,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和胞外酶活性进行分析,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鉴定,分离菌株QAB5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且有较强的致病性,为ST251型,含有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毒力基因型为aer~+hly~+ahp~+ast~+alt~+act~+;用菌株QAB5人工感染健康青鱼,患病青鱼出现反应迟钝、腹部出血、肛门红肿、肠道出血等与自然发病青鱼相似的症状;测定菌株QAB5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4.4×10~6 CFU/mL,为高致病性的强毒株;菌株QAB5对卡那霉素、氯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利福平等4种抗生素耐药;中药全蝎、乌梅和丁香对菌株QAB5有明显的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分离菌株QAB5为一株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是引起本次青鱼出血病的病原菌,推荐使用环丙沙星、四环素等高敏感抗菌药物,并结合生物被膜清除剂进行小剂量精准施治。
2023年04期 v.38 573-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1 ] - 倪未;陈海港;刘晓莉;于凌云;李伟;洪孝友;刘毅辉;朱新平;
为研究巴沙鱼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鱼体质量为4.0~8.0 kg)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其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时序特征,并在生化培养箱(SPM-50)进行了不同盐度、温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眼巨鲶卵为黏性卵、透明,卵径为(1.60±0.23)mm;在水温为(30±0.5)℃时,其胚胎历经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7个阶段(共23个发育时期),22 h开始孵出仔鱼,28 h后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为(4.38±0.23)mm;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孵化试验显示,最佳孵化水温为27~30℃,在此温度下的孵化率最高(49.35%~44.33%),最适盐度为0,在此盐度下的孵化率最高(54.33%),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降低;在水温为(30±0.5)℃条件下,初孵仔鱼的生长发育历经前期仔鱼(0~2 d)、后期仔鱼(3~16 d)、稚鱼期(17~29 d)和幼鱼期(30 d);初孵仔鱼出膜后第3天卵黄囊完全消失。研究表明,低眼巨鲶孵化期短,最佳孵化温度为27~30℃,最适盐度为0,是典型的热水性淡水鱼类;仔鱼前期生长较慢,20 d后开始增速,属于快速生长的鱼类。
2023年04期 v.38 584-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5 ] - 程学文;史存卓;刘鹰;傅松哲;张磊;田野;熊玉宇;
为了研究低固定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对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初始体质量为469 g±75 g)生长的影响及代谢机制,试验设置F1组(1次/d, 8:00,低投喂频率组)、F2组(2次/d, 8:00、17:00,对照组)和F4组(4次/d, 8:00、11:00、14:00、17:00,高投喂频率组)3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将个体标记后放入3套相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投喂率设定为0.90%(低于饱食投喂率),在养殖试验进行的第0、17、30、45、60天时,检测其生长情况,并采用TM广靶代谢组学方法对第60天时F1组和F4组所取肝脏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F4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2组和F1组(P<0.05);F1组和F4组共检测出15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随投喂频率提高,肝脏代谢物中二十碳四烯酸、L-乳酸、牛磺胆酸、UDP葡萄糖和L-甲状腺素等121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上调,莽草酸、乳清酸、L-天冬氨酸、胍基乙酸和5-氨基戊酸等36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下调,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途径;肝脏中L-甲状腺素和胍基乙酸的丰度分别与SGR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研究表明,在低于饱食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提高到4次/d可促进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高投喂频率组生长快的机制可能主要与肝脏L-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和胍基乙酸合成减少有关。
2023年04期 v.38 593-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6 ] - 丰超杰;刘霞飞;张颖;吕伟华;韩世成;张永泉;许式见;马波;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的响应调控机制,采用组织病理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分析了高温组(17℃)和对照组(11℃)随胁迫时间(1、6、12、24、48 h)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体质量为1.73 g±0.23 g)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7℃高温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于胁迫12 h后肝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萎缩变形及空泡化现象,且在胁迫48 h时肝脏细胞损伤最为严重,甚至出现细胞溶解现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14.44 Gbp有效数据,平均GC含量为49.45%,Q30碱基分布为93.48%~96.06%;筛选到差异基因(DEGs)数共9 144个,且DEGs数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24 h时差异基因数量最多,有7 148个,其中3 653个上调,3 495个下调;进一步将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显示,被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催化和结合等功能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在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与二羧酸代谢、果糖与甘露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核糖体及PPAR信号等通路上显著富集;随机选择6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研究表明,在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在12 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损伤,通过转录组表达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激和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上。
2023年04期 v.38 603-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7 ] - 文嗣鑫;李乐康;李亚培;李辰钰;龚小玲;
为分析鱼类肠道菌群在不同水域环境中的变化,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和青草沙水库大、小2种规格(体质量分别为100~130 g、10~30 g)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分别记为PYH-L、PYH-S、QCS-L和QCS-S)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QCS-L和QCS-S肠道菌群平均OTU分别为524和472个,PYH-L、PYH-S肠道菌群平均OTU分别为466和567个;QCS-L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比PYH-L的高,而QCS-S肠道菌群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则比PYH-S的低;在不同水域短颌鲚肠道中,每个门类的细菌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为差异性最大的菌群。研究表明,短颌鲚在不同水域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明显差异,极有可能是两地短颌鲚生活史、食性转变和水环境差异造成的。
2023年04期 v.38 615-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王丛旭;潘晓艺;周可欣;穆雪娇;姚嘉赟;蔺凌云;赵建华;沈锦玉;
为研究不同代次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病毒特性变化及毒力差异,采用攻毒试验、qPCR、TCID_(50)及二代测序的方法,对LMBV分离株(LMBV-ZJDSS)F5、F35和F65进行致病性、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滴度和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测序,在LMBV全基组中筛选出4个毒力基因,并对不同地区毒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攻毒浓度为10~(8.5 )TCID_(50)/mL时,F5、F35和F65代毒株15 d内引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死亡率分别为60%、25%和5%;F65代毒株最早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大口黑鲈肝脏、脾脏和肠的病毒载量较高,不同代次毒株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96 h内F6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48 h内F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对F5和F65代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E3、TNFR和ICP18基因编码区未发生突变,遗传稳定性较高,ICP46基因编码区有一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研究表明,通过病毒的连续传代,病毒致细胞病变的速度加快,病毒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减弱,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毒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编码ICP46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且不同地区LMBV毒株毒力基因差异主要集中在TNFR上。
2023年04期 v.38 623-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1 ] - 周红;谷晶;朱弦一;郭悦;杨国军;霍忠明;王华;
为研究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胁迫作用,选取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壳长为27.5 mm±1.2 mm)和莆田群体(壳长为31.2mm±1.8 mm)为试验对象,以盐度30的天然海水为对照,设定盐度分别为25、20、15,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5、0.30、0.60 mg/L,通过分析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和鳃丝结构的变化,探讨了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及二者协同胁迫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度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排氨率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亚硝酸盐氮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斑马蛤2号”的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莆田群体的排氨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作用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时明显增加,且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结构受损,鳃丝出现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对菲律宾蛤仔代谢过程的氧氮比(O∶N)分析显示,其代谢主要由蛋白质氧化供能,但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下主要由蛋白质供能,辅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研究表明,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影响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导致其呼吸代谢机能减弱。
2023年04期 v.38 630-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9 ] - 曹正良;王秀秀;李钊丞;沈梦庭;胡庆松;吴迪;
为研究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颗粒饲料与虾壳的发声信号规律与差异,以5种体长(2~3、4~5、6~7、8~9、9~10 cm)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被动声学方法,采集并分析2种摄食声音信号。结果表明:摄食颗粒饲料时,不同体长对虾的发声峰值频率不同,小虾(体长2~3 cm)最高约为25 kHz,大虾(体长9~10 cm)最低约为7 kHz,频率范围变化规律与峰值频率一致,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降低,而单个脉冲信号时长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大虾约18 ms,小虾约7 ms);摄食虾壳时,不同体长对虾的发声峰值频率和频率范围与对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对虾摄食虾壳的单个脉冲信号时长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大虾约13 ms,小虾约6 ms)。研究表明,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摄食发声信号特征不同,摄食颗粒饲料时的发声信号随对虾体长变化存在一定规律,但摄食虾壳的发声信号则无明显变化规律。
2023年04期 v.38 637-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 张康;李秋芬;崔正国;胡清静;王庆奎;
为解决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内老化生物滤池的在线修复问题,选用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连续15 d向养殖池及其老化的生物滤池泼洒,以正常生物滤池作为对照,通过监测生物滤池入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理化指标及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变化情况,判断老化生物滤池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6 d后,老化生物滤池净化能力开始修复,15 d时对亚硝酸盐、氨氮去除率分别从修复前的28.34%、27.28%提高至47.24%、46.07%,且比对照组去除率略有提高,化学需氧量COD_(Mn)(5.75 mg/L)较修复前(7.28 mg/L)显著降低21.70%(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整个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COD_(Mn)水平下降明显(P<0.05),水体中异养菌数量增多,弧菌数量下降,弧菌占总菌比例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利用复合微生态制剂可实现对老化生物滤池的在线修复,使生物滤池的水质净化能力快速得到恢复。
2023年04期 v.38 645-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 黄雨辰;耿喆;冯佶;石一茜;朱江峰;
为评估中西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状况,探究洄游模式对鲣资源评估的影响,将中西太平洋鲣渔业划分为8个管理区域和31个船队,重点结合鲣分季节的种群洄游特点,采用年龄结构Stock Synthesis 3(SS3)模型,设置4种不同情景对其资源进行评估,并对鲣不同年龄阶段的洄游模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鲣资源处于健康状况,未发生资源型过度捕捞(B_(cur)/B_(40%)=1.9>1)和捕捞型过度捕捞(F_(cur)/F_(40%)=0.712<1);SS3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陡度参数(h)对评估结果影响较大,h值越大,评估结果越乐观;不同年龄段的鲣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洄游模式,考虑季节性洄游对资源评估的影响显著,若评估模型忽略洄游过程,将低估捕捞对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资源评估中考虑分季节、年龄的洄游情况更能反映鲣种群动态。
2023年04期 v.38 652-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 张嘉旭;李泽政;沈永富;李云凯;
为了解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洋性鲨鱼的资源利用模式,以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和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胃含物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并利用MixSIAR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了主要饵料类群(头足类、小型硬骨鱼和大型硬骨鱼)对4种鲨鱼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头足类为4种鲨鱼的优势饵料群,小型硬骨鱼对锤头双髻鲨和镰状真鲨的贡献率均较低,而大型硬骨鱼对大眼长尾鲨和浅海长尾鲨的贡献率均较低;大眼长尾鲨性别间和性成熟前后摄食无显著性差异(P>0.05),锤头双髻鲨性别间存在不同优势的饵料群,其余鲨鱼雌鲨和雄鲨均偏好捕食头足类,但贡献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镰状真鲨性成熟前大型硬骨鱼贡献率最高,性成熟后头足类贡献率最高。研究表明,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分布的4种鲨鱼营养水平相似,但仍存在种间和种内的摄食分化和生态位分离,资源分配模式存在差异。
2023年04期 v.38 663-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 陈旭;秦梦恩;贾莉园;周运浩;郭凯元;姜博;张明亮;
为了解潮沟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以辽河口潮滩为例,基于潮位校正原理精确划分潮区,采用半自动方法提取精细化线状潮沟图像,基于潮沟分级算法对潮滩潮沟进行分级,定量分析潮沟的形态特征参数,并对潮滩上潮沟网络连通度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潮沟的级别与平均长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潮沟级别增加,研究区域潮沟平均长度呈指数上升,潮沟数量呈指数下降(R~2>0.99);随着潮滩高程逐渐降低,潮沟总密度显著减小,随着潮沟级别增加,潮沟密度与频数均大幅下降;潮滩距离外海愈近,潮沟曲率愈低,高潮滩潮沟分汊率最高(Rb=3.54),潮沟最不稳定;辽河口潮沟网络连通度与潮沟总分汊率、环岛潮沟数量呈正相关,潮沟网络发育程度则主要由潮沟曲率和支潮沟的密度决定,其中,高潮滩潮沟网络水文连通度最好,潮上带潮沟网络发育程度及排水效率最高。研究表明,潮汐水动力对辽河口潮沟形态特征演变及水文连通强度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辽河口潮沟网络的排水效率可有效缓解辽河口潮滩湿地退化进程,实现盐沼植被的生态修复。
2023年04期 v.38 67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8 ] - 刘佳豪;李艳;申东方;马硕楠;乔瑞婷;毛卉;
为了解保安湖沉积物的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了保安湖2020年7月—2021年4月共4个季度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保安湖沉积物中TN、TP、OM含量分别为(3.56±0.79)、(0.57±0.20)、(59.66±16.27)g/kg;主体湖、桥墩湖、扁担塘和肖四海4个湖区TN、TP和OM含量均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季节更替引起的水温、浮游藻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溶氧及外源有机物输入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这种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TN和OM含量均在保安湖北部的扁担塘最高、南部主体湖最低,TP含量在北部的肖四海最高、扁担塘最低,来自周边精养鱼池的养殖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可能是导致北部湖区沉积物营养含量更高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TN、TP和OM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表明保安湖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指数显示其污染等级为有机污染。研究表明,保安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较重,未来一段时间内若外源污染持续存在还可能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亟须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控制其富营养化。
2023年04期 v.38 680-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 刘子暄;王莹莹;赵昶;常畅然;窦华山;陈星瑶;陶玉龙;马成学;
为探究北方寒区富营养化偏碱性河流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9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9月)在海拉尔河水域上、中、下游及两条主要支流设置了14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拉尔河流域共鉴定出6门80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海拉尔河水域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0个功能群,其中C、D、MP、X2为重要功能群,重要功能群时空组成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从上游至下游,浮游植物功能群C比例显著增加,季节变化则呈现C+X2+D(春季)→X2+MP+D+C(夏季)→D+C+MP(秋季)的特征;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显示,影响海拉尔河水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pH、总磷(TP)、总氮(TN)和水温(WT),均与重要功能群C、D、MP、X2呈正相关关系;功能群X2与pH、TP、TN和W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功能群D与WT相关性更大,功能群MP与TP相关性更大,功能群C与TN相关性更大。研究表明,不同纬度、营养水平和酸碱度河流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较小,海拉尔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生物量组成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差异相对显著,下游污染增加后浮游植物功能群C比例显著升高。
2023年04期 v.38 68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 刘昌凤;冯腾跃;王子谦;张宇;陈昌平;
为研究系泊参数对半潜式养殖平台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三维时域边界元方法,建立了波浪作用下系泊平台水动力分析模型,计算了不同缆索材质、导缆孔位置、缆间角和系泊布置形式下平台运动响应和系泊缆张力,并进行了实际海况下养殖平台在南海的应用性评估。结果表明:与钢链相比,采用钢缆和聚酯缆作为顶链,系泊缆顶链的单位长度质量分别减少53.4%和92.8%,养殖平台纵荡运动幅值分别降低7.9%和12.8%,垂荡运动幅值分别增大44%和64%,系泊缆最大张力分别降低7.8%和14.4%;随着导缆孔位置的上移,半潜式养殖平台的水平及垂荡位移减小,系泊缆张力增大;组内缆间角从5°增加到45°时,养殖平台的纵荡运动幅值减小33.8%,系泊缆最大张力增加5.4%;缆索数量由8根增加到12根时,养殖平台垂荡运动幅值减小46.3%,系泊缆最大张力增加4.9%。研究表明,针对南海目标养殖海域,采用4组×3根/组的聚酯纤维+钢缆组合缆且缆间角为22.5°时,半潜式养殖平台的运动响应和系泊力均满足平台风暴自存和正常作业要求。
2023年04期 v.38 698-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史宪莹;李猛;任效忠;冯德军;刘航飞;周寅鑫;刘海波;赵晨旭;
为探究长宽比参数(即L/W,L为养殖池长边,W为养殖池宽边)对双进水管结构矩形圆弧角养殖池排污特性的影响,构建了固-液两相流数值计算模型(DPM离散项模型与RNG k-ε连续相模型),定义了适用于较大长宽比养殖池排污模拟的粒子重叠撒布方式,在L/W为1.0~1.9工况下,对两种进水管布置方式(进水管布置在长边中心和宽边中心)的养殖池排污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L/W=1.0~1.5时,两种进水管布置方式的养殖池内粒子排除率均可达95%以上,随着长宽比的增加,养殖池内的排污效果变差;L/W=1.6~1.8时,进水管布置在长边中心时,未能排除的粒子在养殖池内汇聚更为集中。研究表明,在实际矩形圆弧角养殖池建设过程中,为使养殖池具有良好的排污性能和提高场地利用率,可选择L/W=1.0~1.5的池形进行建造。
2023年04期 v.38 707-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 ] - 涂万;于红;张鹏;韦思学;张鑫;杨宗轶;吴俊峰;林远山;胡泽元;
为解决真实养殖环境中因鱼群模糊、遮挡造成的鱼类目标检测困难等问题,采用基于通道非降维与空间协调注意力ECAM(efficient coordination attention module)的改进YOLOv8养殖鱼群检测方法YOLOv8-Head-ECAM以提高检测精度。首先在FPN(feature pyramid network)中增加大尺寸检测头,更好地捕捉水下鱼类个体的细节信息,以加强对鱼群特征的提取能力,然后使用ECAM注意力机制减少模糊背景的干扰,聚焦鱼类个体的关键特征,以加强对模糊鱼群的识别能力,并设计了消融试验和模型对比试验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YOLOv8,YOLOv8-Head-ECAM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2.3%、1.7%和1.6%;与目前检测准确率较高的养殖鱼群检测模型KAYOLO、DCM-ATM-YOLOv5、SK-YOLOv5和ESB-YOLO相比,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0.7%、1.0%、2.4%和2.0%。研究表明,本文中提出的YOLOv8-Head-ECAM模型能够较好地适应水下鱼群模糊、遮挡的情况,提高了鱼群检测的有效性。
2023年04期 v.38 717-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2 ]